相关试卷

  • 1、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至峄山,在山上刻石。原碑已毁,但碑文尚存。其文曰:“皇帝立国, 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上文未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王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秦扫六合 D、尊崇儒术
  • 2、 《商君书》载:“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下列变法措施能体现其意义有( )

    ①奖励耕织 ②授田于民 ③奖励军功 ④实行什伍连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 《吕氏春秋》有言:“乱莫大于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D、“尽地力之教”
  • 4、 据考古发现,浙江杭州良渚文化遗址的瑶山11号墓出土了不少玉器和纺织器具。这些文物无论从种类上还是品级上都堪称良渚文化女性墓之最。由此可知,当时( )
    A、养蚕缫丝技术领先 B、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C、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D、女性贵族掌握权力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 

    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对应危机

    第一次浪潮

    1780-1830 年

    英国

    蒸汽机

    1837年经济恐慌

    第二次浪潮

    1830-1880 年

    英国

    钢铁制造

    1873-1879 年长萧条

    第三次浪潮

    1880-1930 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1929-1939 年大萧条

    第四次浪潮

    1930-1970 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1974-1980 年两次石油危机

    第五次浪潮

    1970-2010 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

    一一摘编自詹姆斯•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

    上表反映了 1780-2010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以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中央官学中规格最高的国子监的入学资格从唐朝的三品降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不少基层官僚的子弟以及寒素子弟也进入国子监听读。宋朝的法律一般禁止工商业者本人应举做官,但其中的“奇才异行者”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允许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对学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宋朝出台给太学生增发伙食补助、允许贫困太学生在校留宿等政策。宋代教育虽然逐渐“平民化”,但也远未达到区域尤其是城乡协调。 

    ——摘编自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

    材料二:大学本质上和小学、中学等不属于同一类型。大学比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到底哪儿重要呢?“必须强调,大学这一机制实际是中世纪的发明”,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当然也就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机制。大学一开始是一个买卖知识的地方,买卖的对象是法学的知识,第一个大学就是以法学院闻名的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公元1088年)。教授们把查士丁尼制定的《国法大全》拿过来当材料研究,使得法学知识得以系统化地生产,法律因此厚重地重新覆盖了整个西方。大一统的王朝不可能有大学,只会有国子监,读书人不是去那里买知识,而是去接受内容完全确定的培训,成为权力系统需要的接班人。大学和这种教育机构内在的逻辑完全不是一回事。 

    ——摘编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材料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了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领导机关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任职期间,蔡元培先后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和《对于教育宗旨之说明》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新思想。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此乃他为民国教育提出的“五育”并举、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教育宗旨。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后,教育部颁行的民国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助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子监”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教育平民化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大学区别于国子监功能的关键词,并分析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的背景。结合所学,概括大学教育的历史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其意义。结合所学,指出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一一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一一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三: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一一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先秦时期华夏认同逐渐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型国家”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众认同新型国家的原因。
    (3)、 结合所学,指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治理中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措施。
  • 8、致远舰为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在甲午海战中沉没。如表为有关致远舰沉没的历史叙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向吉野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摘自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该舰的管带下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2016年致远舰考古调查发现致远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舶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A、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D、历史研究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 9、如图为世界古代某一帝国的疆域版图,关于该古代帝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B、其商人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C、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同时推广希腊文化
    D、其法律成就对欧洲法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0、如表是1960~1980年美国雇佣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百分比(%)

    数量(千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白领工人

    43.4

    48.3

    52.2

    28522

    38024

    51882

    专家与技术人员

    11.4

    14.2

    16.1

    7469

    11149

    15968

    经理与行政人员

    10.7

    10.5

    11.2

    7067

    8295

    11138

    销售人员

    6.4

    6.2

    6.3

    4224

    4857

    6303

    办公室职员

    14.8

    17.4

    18.6

    9762

    13723

    18473

    蓝领工人

    36.6

    35.3

    31.7

    24067

    27807

    31452

    服务业工人

    12.2

    12.4

    13.3

    8023

    9719

    13228

    农业工人

    7.9

    4.0

    2.8

    5176

    3127

    2741

    A、战后的社会运动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 11、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些法律的制定着眼于(  )
    A、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 B、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缓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 1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延绵约3000年,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A、 B、 C、 D、
  • 13、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他们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材料中的“他们”是(  )
    A、雅利安人 B、阿兹特克人 C、玛雅人 D、印加人​
  • 14、如图是1952年爱国防疫卫生运动蓬勃开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 
    A、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B、体现了卫生工作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 15、如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耀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开放
    C、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 16、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 17、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与不变”。

    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事件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英王颁布“特许证”,授予公司贸易独享权,司法权、媾和权等政治权利。

    1657年

    公司初步确立合股制度,股东数量爆增。

    1689年

    公司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

    1720年

    公司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获利颇丰。

    1757年

    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并占领了印度的孟加拉地区。

    1773年

    国会授予公司出口茶叶到北美的专利权。

    1813年

    国会授权英王颁布“特许状”,规定取消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权,给予公司对华贸易及对茶叶和鸦片贸易垄断权。

    1833年

    国会授权英王颁布“特许状”,规定取消公司的全部贸易特权,仅作为行政机构继续殖民统治。

    1857年

    国会正式剥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收归英国政府进行直接统治。

    1874年

    公司解散。

    ——据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整理

    (1)、阅读上表,从公司职能“变”的角度,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马克思说,“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请结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与不变”予以阐述。
  • 18、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 19、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为统一的郡县制国家初创之时,统治者对于如何治理基层社会,缺乏经验借鉴,故按照郡县制的层级控制方式,将行政机构逐级往下延伸在基层社会内部。如两汉政制, “凡县户五百以上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为县的下级机构,负责人为“有秩”或“啬夫”,由郡或县任命。乡之下, “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

    材料二   在清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上,史学家存在着观点分歧,但都不否认清代基层社会同时存在着两套组织系统:一是官方所设立的基层社会控制系统,如保甲、坊厢,使得国家力量渗入到基层社会;一是基层社会自发产生的、并受官方认可的社会组织,如家族、宗族、社仓、书院等,使得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我管理。此种治理模式不仅是事实上的存在,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如1670年,康熙颁布《圣谕十六条》,阐述了清王朝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理想模式,其中两条即是“笃宗族以昭雍睦”“联保甲以弭盗贼”。

    ——上述材料摘编自曹正汉、张晓鸣《郡县制国家的社会治理逻辑》

    材料三  

    ——摘自姜晓萍、谭振宇《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与理论贡献》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基层社会治理设置的主要组织,概括这一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结合所学,概括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基层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阐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当代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
  • 20、有学者指出:“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在地球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第三座壁垒则是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中心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历史研究饱受桎梏,唯有跨学科思维方能消解 B、立足国家、关注区域发展的世界历史研究徒劳无益 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价值澄清,促使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世界史研究理念并非封闭,在打破旧见中实现新发展
上一页 899 900 901 902 9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