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 2、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 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
  • 3、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时期,敦煌是唐军的军事指挥基地、粮草供应基地和补给站。武则天采取“所有田业,官贷种子,付户助营……课役具免,复得田苗”的措施,使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手工业也迅猛发展,行业种类齐全,分工细致。在西突厥投降后,“商旅可行矣,诸胡大悦”,敦煌的交通更为畅通。敦煌地区不仅有西域商人的聚落,沿途还有不少供过往商人打尖住店的驿站。在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中外贸易兴盛的基础上,敦煌的商业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内店肆林立,有了专门的行市划分。大量的商人汇集于敦煌,使敦煌这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国际商贸城市空前繁华,出现了“兴胡之旅,岁月相继”的景象。

    ——摘编自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外来商品辑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从河陇地区(今敦煌、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造成这一地区兵力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该地区,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也因此被彻底切断。吐蕃在占领地区推行部落制度,为防止民间反抗,尽收民间铁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敦煌商业贸易的明显衰落。

    ——摘编自韩国磐《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朝时期敦煌社会经济兴衰的原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生产力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最大变化是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的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的《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制度进行支撑的……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践行“大一统”的举措。
  • 6、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重视 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御医选拔方式多样
  • 7、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 B、怀素 C、柳公权 D、颜真卿
  • 8、魏晋南北朝中期的佛像雕塑,除了常见的印度的释迦牟尼、弥勒佛之外,还出现了千佛、三生佛、无量寿佛等许多新的雕塑内容,中国龙的形象、中国汉族文化中的许多饰物和器具也出现在了雕像元素中。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印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B、佛教呈现本土化的趋势 C、佛像雕刻技术日益创新 D、三教合流特征日渐明显
  • 9、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元稹任同州刺史,当地两税的户情况是:“右件地并是贞元四年(788年),检责至今,已是三十六年…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其间亦有富豪兼并,广占阡陌……”这说明当地两税法的实施(  )
    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D、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10、684年,秉笔宰相将原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武则天默认了这一举动,政事堂由此开始向宰相议决军国大政的最高国务会议转型。此举有利干(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降低相权膨胀风险 C、完善权力制衡体制 D、明确三省职能分工
  • 11、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十分兴盛,弄清楚人物的家族渊源,是人事工作的重中之重。南宋学者叶适曾说:“东晋权归王谢庾桓四族,而四族亦人才所自出。”与之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 12、2001年,偃师出土的初唐崔大义夫妇墓中随葬了41件陶俑,其中40件都是汉人穿着紧袖衣服或胡服的;2010年,西安出土的初唐蒋少卿夫妇墓中随葬了27件陶俑,有26件陶俑穿着窄袖服装,有4件风帽俑更是外披窄袖曳地披袍,内衬窄袖齐脚长袍。这表明,唐代初期(  )
    A、异域风俗已被普遍接受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胡汉生活观念日渐趋同 D、游牧部落间交流频繁
  • 13、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巢起义 B、边疆局势恶化 C、安史之乱 D、经济重心南移
  • 14、隋朝初年,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由当社成员自己管理。义仓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粮食征收不存在强制,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数量,交至义仓的粮食不属于赋税范围。由此可知,隋朝初年(  )
    A、重视社会民生保障 B、人民赋税负担较轻 C、民间力量发展迅速 D、阶级矛盾实现缓和
  • 15、下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家世门第等级 B、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C、继承西周分封制度 D、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
  • 16、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 17、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政权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 18、在司马氏实现江山易帜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出现曹魏官僚集团成员起兵反抗的现象,因此,官僚职权世袭制这种在曹魏得到长久使用并成功改造了汉代遗老遗少的官吏任用制度,被司马氏成功地接过来,并加以强化和改造。司马氏父子此举旨在(  )
    A、稳定统治秩序 B、阻止士族参政 C、延续曹魏制度 D、改革用人标准
  • 19、诸葛亮治蜀期间,设司盐校尉专管盐业发展,使得成都“家有盐泉之井”;并发明了天然气煮盐。此外,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当时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国、魏国,成为军费的重要来源。这些现象说明蜀国(  )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经济发展领先全国 D、手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 20、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上一页 900 901 902 903 9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