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 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 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 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 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保障了西汉的长治久安 B、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C、体现了强化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2、 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 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 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3、 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 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材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体制由此产生 B、分封制维护了社会稳定 C、地方的治理缺乏灵活性 D、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
4、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孽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炯在《六代论》 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夏商时期的“邦”、“国”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带来的问题及成功解决的措施。 -
5、 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这一变化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并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
6、关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学界一直有“南朝化”、“北朝主流论”的争论。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唐朝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后来唐长孺先生对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发挥。但是田余庆先生则强调北朝制度的重要性,提出“北朝制度主流论”,其学生阎步克又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解释。由此可知( )A、历史有争议,所以历史真相难以知晓 B、在争论中,我们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 C、历史真相的挖掘,主要靠历史学家的争论 D、只要历史学家达成共识,我们就能得到真相
-
7、下图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图。这一变化说明( )
A、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 C、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D、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
8、下图是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织锦护臂,质地为汉代蜀锦。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由此可以得出( )
A、隶书是汉代官方字体 B、新疆在汉代已归属中央政府 C、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的第一手史料 D、汉代对外丝绸贸易兴盛 -
9、历史逻辑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 )A、阶级关系新变化——铁犁牛耕——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B、秦暴政速亡——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 C、分封制易形成割据——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国之乱” D、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创立——中央集权加强
-
10、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 明
楚
42
诸侯国之中,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秦
约 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晋
17
史称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齐
约 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楚国实力最强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分封制完全瓦解 D、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
11、下图是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珎”钱币。此钱币圆郭方孔,币面为“和同开珎”四字,系仿唐开元通宝而铸。由此可知( )
A、日本照搬唐文化发展本国文化 B、日本是中国的众多藩属国之一 C、唐朝与周边国家经济往来频繁 D、唐文化传播影响日本文化发展 -
12、下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D、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 -
13、 唐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太宗联合回纥俘获东突厥可汗 B、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唐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 D、唐高宗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
14、 《资治通鉴》记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改汉姓 C、易汉服 D、与汉族通婚
-
15、据《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是一个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的君主,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王猛也官至丞相、尚书令、领司隶校尉等。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测出的信息是( )A、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统治 B、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魏晋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D、前秦政权在民族交融中逐渐壮大
-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混战不断,除了西晋短暂统一之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请指出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哪个政权( )
A、魏、齐、北魏、隋 B、秦、前燕、北魏、隋 C、前秦、北燕、后秦、唐 D、魏、前赵、后赵、唐 -
17、 东汉末年,朝廷糜烂,战乱频繁,疫病盛行,百姓“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名医事迹,医学成就非凡,其中不包括( )
A、《神农本草经》 B、麻沸散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
18、《史记·平准书》记载,“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B、政府垄断铸币权以增加财政收入 C、破产农民沦为盗贼或流亡 D、汉武帝改革币制以巩国家的统一
-
19、 汉初诸侯王国的地位远在汉郡之上。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此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该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人民渴望安定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行郡县制度 D、削弱诸侯权力
-
20、 陆贾,汉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提倡“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其治国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汉代“文治首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陆贾的治国思想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B、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教训废除秦制 C、尊崇儒术的思想为陆贾提供理论来源 D、汉初统治集团在政治上推行崇文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