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贞观三年,中郎将常何上书直言朝政,太宗凭自己对常何的了解,认定奏章非常何所作,追问之下,常何承认是自己的门客马周代拟。太宗立即召见马周,予以重用,并赐常何绢三百匹鼓励荐贤。唐太宗这样做( )A、建立了科举选官的制度 B、形成了重视人才的文风 C、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形成 D、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变革
-
2、北魏迁都洛阳后,太子元恂偷跑回平城,孝文帝说“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下诏废太子,后处死;同年鲜卑贵族的部分元老发动政变,孝文帝严厉打击并捕杀了很多人。这表明( )A、改革变法是大势所趋 B、鲜卑贵族不支持变法 C、北魏政权面临着分裂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
3、魏晋南北朝时,在今江苏丹阳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今浙江湖州筑获塘,“溉田千顷”;在湖北荆州筑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水利灌溉的修整说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南方农业的发展 C、民族融合的趋势 D、豪强势力的发展
-
4、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
5、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把大家庭拆分到最小限度,从大家庭内挖出许多闲散劳动力,通过拆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这一做法(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阻断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
6、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这体现了(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多样的特点 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陶器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
-
7、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宣布“军政”结束,进入“训练国民使用政权”的“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强力推行“以党治国”,遭到了社会人士的批评。
1929年,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指出中国社会严重缺乏人权,经常侵犯人权的并不是个人或团体,而是国民党党部与政府机关。胡适要求尽快制定宪法,他强调“无宪法的训政只是专制,我们深信只有实行宪政的政府才配训政”。胡适的言论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引起了较大的舆论震动,梁实秋等人著文响应他的呼吁。
国民党内也有人要求“民主”与“法治”。党内元老蔡元培曾致信胡适,称赞其论点“振聋发聩,不胜佩服”。而一些在党内权力分配中失势的政治派别,更注意利用民间的舆论来反对蒋介石等当权派。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冯玉祥、桂系等地方实力派成立“约法起草委员会”,草草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草案》。有报纸评论说,“从理论言,此项草案实有许多优点”“比较任何国家现行宪法为周密”。
蒋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后,也感觉到有稍变统治方法以消弭反对派的必要性,提议召开国民会议,制定约法,但遭到党内另一实权人物胡汉民的坚决反对,演变成“约法之争”。
中国共产党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毛泽东在1940年指出,中国现在的事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即使有一部好宪法,要想畅通实行是不可能的,宪政运动的主题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训政”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通畅)。
-
8、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外交制度是主权国家运行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外交政策的成长、国内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内舆论对外交事务的日益重视,外交决策模式在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其制度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1949—1976年,很多外交决策往往通过外交部或者其他外事部门上报文件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圈阅的方式决策。邓小平在1977年恢复工作之后,几乎天天要审阅外交部的请示报告,甚至连为法国学生开办暑期汉语培训班、援助肯尼亚体育综合设施之类的事务都要经过邓小平的批示。
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一些事务性政策、例行性政策、常态性政策的决策权力被下放,明确规定只有那些牵涉重要国家利益的战略性议题必须交给中央决策讨论,其他一些次要的外交政策议题可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或者由外交外事部门决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外事决策往往由外交部、外经贸部、文化部等部委甚至司局级单位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部委的意见和政策。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外交决策方式变化的意义。 -
9、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从17世纪开始,荷兰人来到亚洲并开辟了欧亚贸易和远东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及灵活的贸易方式,在早期远东贸易中成功地立足于亚洲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加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日本和中国的贸易通道。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平户设立商馆,进一步扩充公司在亚洲的贸易网络。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马六甲后,将其作为贯通中国和日本的跳板,以扩大它在远东地区的贸易和掠夺范围,从而开辟经中国台湾至马六甲到达印度地区的贸易航线。
——摘编自李倩《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远东贸易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荷兰人在东南亚和东亚开展殖民扩张时期,在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争夺海上贸易权的同时,与穆斯林商人、日本海商、中国海商和东南亚本地王公等围绕东南亚和东亚的海上贸易权展开了激烈争夺。荷兰人力图排挤中国和日本海商,垄断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在远东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体系和海上贸易网络。
——摘编自许序雅《17世纪荷兰人与远东国家和海商争夺东南亚和东亚的海上贸易权》
材料三 17世纪初是荷兰进入东南亚开展海上贸易的最初阶段。1602年前,在隆塔尔岛、马班达群岛等地,荷兰人都建起了商馆。早在1598年就有不下5支远征队的22艘船只向东印度进发,到1601年共有14批65艘荷兰船到东南亚进行贸易。此时,荷兰人也开始从事中国货物的转口贸易,即在东南亚购买中国货物,然后转销到国内,荷兰人经营下的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远程转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初期荷兰在东南亚的贸易成就》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人在东亚、东南亚贸易的活动对荷兰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荷兰在东亚、东南亚进行的贸易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原因。 -
10、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与“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
11、 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6周的博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美国某知名品牌的饮料,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博览会(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 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
12、 如图是1919年7月13日法国《小新闻》的头版漫画,将1919年法国的胜利与曾经1871年被普鲁士击败的黑暗回忆放在一起,下方的文字意为“这回轮到你了,德意志!”该漫画意在( )
A、敦促巴黎和会严厉惩处德国 B、号召建立战后欧洲和平秩序 C、宣泄法兰西民族主义自豪感 D、渲染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
13、 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
14、 1810年,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贵族头衔修正案》。这一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接受、声称或保留外国授予
贵族头衔”的人将被禁止担任联邦政府职务。该修正案最终获12个州议会通过,而被另外26个州议会搁置,因此并未生效。这一结果反映出此时的美国( ) A、存在封建势力复辟的可能 B、外交政策受孤立主义影响 C、联邦制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南方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 -
15、 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如伊斯兰圣训、修辞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材料能够用来印证( )A、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 B、津巴布韦国家文化的繁荣 C、商路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D、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
-
16、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地方主义情绪泛滥。基层大多数居民往往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如伦敦人、巴黎人等。与此同时,教会也宣扬“(欧洲)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没有民族与国家的差别”。这种状况导致西欧( )A、教权与王权两者势不两立 B、封建君主权力逐渐由实向虚 C、天主教会推动欧洲的团结 D、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
17、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在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如图所示是1988-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亏损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举步维艰 D、传统发展理念影响较深 -
18、1963年,印尼发起并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克服巨大阻力,派代表团参加。周恩来总理在贺电中说:“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兴国家的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对国家体育事务的操纵和垄断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由此可知,中国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 )A、全方位突破了美国的封锁 B、加强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 C、旨在改善周边的政治局势 D、直接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
19、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继续实行“三三制”政策,要求解放区县以上政府聘请一些进步的工商界人士,以及有相当声望的、赞成反美反蒋、赞成民主和减租减息等基本纲领和政策而又没有逃跑的开明绅士担任参议、咨议,或吸纳他们参加一定的工作。这一精神的贯彻( )A、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适应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需要 C、为新中国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0、 1916年,粤汉铁路湘鄂段艰难修通。凭借粤汉铁路,岳阳、衡阳的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湘潭日渐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A、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 C、新式交通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D、铁路修筑开启了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