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的理由,主要是对于黄帝( )
    A、文化上的认同 B、血缘关系认同 C、生活地域认同 D、历史传统认同
  • 2、汉武帝之前,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世族成员担任,汉武帝开始,“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 士”,隋唐科举制以来,“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根据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可知( )
    A、察举制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B、选官制越来越注重公平公正 C、早期选官制有利于君主专制 D、科举制成后世唯一的选官制
  • 3、《宋书》记载,南朝刘宋时期:“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刘宋时期( )
    A、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农民生活日益富足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 4、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表 2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少数民族 B、寒门子弟 C、南方士人 D、世家大族
  • 5、汉初的侍中,职责是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是皇帝的亲信。 武帝时,侍中开始参与朝政,但地位不高,“不干丞相、御史职事”。后来,担任过“侍中”职务的 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权势出宰相右矣”。汉朝侍中权力的演变说明( )
    A、内廷机构掌控了行政大权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D、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
  • 6、下表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兼并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时期( )

    表 1

    诸侯国

    灭国数目/个

    说  明

    42

    楚灭国之数是较多的,当中包括蔡、息、申等姬姓诸侯国

    约 20

    春秋时期,秦集中向西面拓展,兼并犬戎、冀戎等西戎小国

    17

    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兼并了周围大量小国

    约 30

    齐桓公时期兼并了大量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诸侯国

    A、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 B、楚国最先成为霸主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 D、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 7、根据考古人员研究,陶寺文化时限在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之间。遗址分布于山西省临汾盆 地。在同时期各区系中,陶寺文化的发展水平最高,但它的覆盖面大致未超过临汾盆地的范围;它同 周邻文化的关系,表现为重吸纳而少放射。这说明远古陶寺文化( )
    A、代表旧石器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 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特色 C、初步具备奴隶制国家的基本特征 D、并不具备全国意义文化中心地位
  • 8、在世界历史上,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是同一时期上存在的两个超大规模的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到了汉王朝,华夏民族已经在中原大地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中国占绝对 优势的主体民族。汉王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早已形成了很强的共同体认同感,共享着相同的历 史、信仰、语言与文化。中国的汉王朝灭亡只是政权的灭亡,而大一统的中国却一直存在并历久弥新,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

    罗马帝国是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征服体系。这个体系由亚平宁半岛上的以罗马为核心的 城邦国家与 45 个行省共同组成。罗马行省(跟中国元代形成的行省概念完全不同)是罗马 在意大利半岛之外所征服和控制的地区。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五千多万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 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有着民族认同感的国家。罗马帝国虽然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巨大,但灭亡后再也没有能够复兴,欧洲从此进入小国林立的发展模式。

    ——上述材料摘编自寒竹《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后世命运为何迥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 ”的共同之处。
    有学者认为,是否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后世命运差别巨大的根本原因。你是否同意学者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 9、右表为“ 1978-2017 年中国产业结构比较表 ”。数据变化能够用于证明( )
    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年70.5%17.3%12.2%
    2017年27.0%28.1%44.9%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迅速融入世界市场 D、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 10、灾害治理是国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解决相关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文明古国,减灾科技主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发展。根据减灾技术应 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减灾科技划分为农业减灾技术、工程减灾技术和生物减灾技术三个方面。

    农业减灾技术主要有土壤耕作技术与土地利用、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与地力恢复以及抗灾作物选育、 引进和推广等。

    工程减灾技术即水利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捍海工程和治河工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我国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历史时期水旱灾害也极其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旱灾害。

    蝗灾也是较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生物减灾技术主要是针对蝗虫等病虫害的应对措施。徐 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指出蝗灾危害性不亚于水旱灾害,也分析了蝗灾与水旱灾害的不同之处。蝗灾防治具有成灾面积大、便捷防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生物减灾措施必不可少。

    ——摘编自卜风贤《灾害知识的历史建构及其书写体系》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引以自豪的中国“灾害治理 ”事件。(要求:事件清晰,体现自豪理

    由,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印度成为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进入 50 年代,赫鲁晓夫主张与美国在各个领 域展开“和平竞赛 ”,以制度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亚非拉作为“ 中间地带 ”成为重点争夺对 象。1955 年之后,苏联为印度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印度成为苏联在亚洲给予经济援助数量最多的国家。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等

    材料二

    苏联这种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对外援助活动被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视为“经 济攻势 ”,亦引起美国政府的警觉。艾森豪威尔政府改变了之前重自由贸易而轻对外援助的 做法,积极加强对外援助。美国政府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使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

    ——上述材料摘编自郭华东《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攻势与美国的反应(1953-1961 年)》

    材料三

    右图为“ 中国、印度的人

    均 GDP 表 ”。

    20世纪50 年代一次国际会 议上,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周恩 来总理说,我们两国有许多相

    同的地方,我们能否比试一下,

    中国、印度的人均 GDP 表

     

    按 2003 年市场汇率计算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

    1970 年

    1998 年

    1995 年

    1998 年

    中国

    114

    750

    2920

    3220

    印度

    97

    430

    1400

    1700

    看谁干得好。周恩来表示同意。

    ——摘编自高斌《中印两国经济现代化的比较分析》

    (1)、依据材料一、二,简析苏联、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历史背景,指出此时期印度经济

    现代化相对于中国的优势。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印“ 比试 ”的结果及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优势。
  • 1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人认为“天命靡常 ”,王朝更替是天命转移的结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周武王指责商纣“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唐太宗认为“隋炀帝 广造宫室,以肆行幸 ”,结果“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明太祖评论汉唐之亡说:“汉亡于外戚、奄寺,唐亡于藩镇、戎狄 ”。

    ——摘编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材料二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 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 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摘自李立峰《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材料三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来自于 1945 年 7 月毛泽东和黄炎培的“窑洞对 ”,其形象 地概括了古今中外众多政权最终难以避免垮台的宿命,对我们党来说也是一道难题。面对黄 炎培的疑问,毛泽东给出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王高贺《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答案》

    材料四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将“ 坚持自我革命 ”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历史经验之一。一面依靠人民 监督的外在力量,一面依靠内在的反省和纠正的能力与机制。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这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摘自郑任钊《从历史看治乱兴衰周期》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王朝兴衰的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三,列举中国共产党“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的重大举措,并概述其能够做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简析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跳出历史周期率成功道路的意义。
  • 13、有学者认为,“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 ’、有‘过程 ’才有‘制度 ’,不处于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 ’” 。该学者主张研究制度史必须( )
    A、探讨现实政治中实际运作的“活 ”的制度史 B、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社会历史变迁 C、基于人类学对作为基调的日常统治加以研究 D、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
  • 14、1982 年,时任以色列外长提出“伊农计划 ”。该计划认为,现行阿拉伯世界由英、法 等外部殖民者随意划分成 19 个国家,根本没考虑居民的意愿,教派和种族混居,因而这些国家像“临时建筑 ”一样不结实。为此,以色列要将整个地区分成若干小国,尤其将所有现存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分解。 由此可见,“伊农计划 ” 目的在于( )
    A、联合阿拉伯国家反抗英法统治 B、维护阿拉伯居民历史传统利益 C、保障中东地区长期和平与稳定 D、确保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安全
  • 15、英国殖民者在埃及着重发展棉花生产,1884 年到 1913 年,埃及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1 倍,出口量增加到 110% ,其中 50%-60%出口到英国。 曾经以“尼罗河粮仓 ”著称的埃及需大量进口面粉和粮食。材料能够反映英国( )
    A、商品输出大肆掠夺财富 B、资本对埃及农业的改造 C、推动殖民地工业化进程 D、与德、奥加紧争夺非洲
  • 16、1835 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文中写道: “在选择职 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 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据此,马克思表达了( )
    A、对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 B、对无产阶级的美好期望 C、对资产阶级贪婪无耻的批判 D、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 17、17 世纪 30 年代生活在伦敦的同郡商人,会在宴会中商讨如何为本郡行善事。到 50 年 代,这一习俗蔚然成风,如沃维克等郡的商人和乡绅纷纷举行年会、晚宴等活动,以特殊着装、菜肴等形式表达对本郡的热爱和认同。据此判断,此时期英国( )
    A、乡绅群体形成家乡认同意识 B、资产阶级与新贵族悄然联合 C、地区议会选举争夺非常激烈 D、国王与贵族势力已结成同盟
  • 18、下列选项中,能集中代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欧亚各地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是当时农耕社会、草原社会和森林社会的资源与技术交流相结合的产物是( )
    A、楔形文字 B、青铜技术 C、马拉战车 D、制铁技术
  • 19、1961 年春天,安徽各地农民普遍要求实行“责任田 ”,到年底,91%的生产队实行“包 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 ”。在广东等省、区也不同程度推行了生产责任制。这种制度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总路线要求 B、中共实行“八字方针 ” C、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D、彻底解决了经济困难
  • 2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和政府建立“常委会制度 ”“值日代表制度 ”“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等一系列全新制度,要求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尽可能亲自下田去帮助红军家属及贫苦农民耕种,“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这些制度( )
    A、确保了新型政府的廉洁高效 B、表明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证明政府权利来自人民赋予 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上一页 896 897 898 899 9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