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49--1978年,中国从一个个工厂“点”,演化为一个个工业门类“线”,最后织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网”。 这反映了新中国这一时期(   )
    A、基本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B、经济部门类别齐全 C、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 D、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 2、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当选的政府委员会委员 18 名,其中共产党员7 人,超过了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请求退出,得到了大会的同意。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开始尝试创建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形式 C、促成中华民族空前觉醒 D、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3、1904年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依毕业考试结果获相应的奖励出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
    A、合育人与取才于一途 B、消弭中外文化的分歧 C、应对迅猛的革命形势 D、建立西方的文官制度
  • 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格局大体奠定于清末,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洋务新政和开埠通商。据统计,到1894年,近代工业中仅雇佣工人就接近 10万人,其他附带人员更多。据此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
    A、改善了生活条件 B、与工业化密切相关 C、开始于洋务新政 D、增强政府服务职能
  • 5、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以任内户口增,田野辟为上,所行事迹,从监察御史、按察司考核明白,开具实绩申闻,以行黜陟”。这表明明初(   )
    A、行政机构效率高 B、官员考核体系完善 C、考核部门权力大 D、官员考察赏罚分明
  • 6、唐代铸镜,为了去除杂质,排除有害气体,获得较为纯净的合金,常常对铸镜金属进行反复熔炼,因此常有“百炼镜”“百炼钢”之说。这表明唐朝(   )
    A、官营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B、工艺的制作彰显工匠精神 C、社会形成以美为贵的氛围 D、金属开采与冶炼技艺高超
  • 7、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已出土的汉代涉及牛耕体裁的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在陕、鲁、苏、甘、内蒙古等省区,而关中、中原、成都平原等核心农区却鲜有发现。 以下选项可解释该现象的是 (   )
    A、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周礼》) B、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 C、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续封泥考略》) D、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 (《后汉书》)
  • 8、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国语》记载西周“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与商朝比较,西周(   )
    A、重视礼乐的治理功能 B、国家治理的模式发生转变 C、以血缘维系政治统治 D、形成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漠北原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素质,增进他们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意义。
  • 10、城市的地图一定程度反映城市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都长安图                                                                   北宋东京图

    材料二  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元】脱脱等《宋史·河渠志》卷三

    宋朝自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载着中国商人航行在南海上的中国船只,取代了南亚和西南亚的商船。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材料一的唐都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示意图,概括两座都城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宋代东京城繁华的原因。
  • 11、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宋以后各代科举皆从唐代科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高宗在位期间(650-683)所举行的22科共取进士578人,平均每科26人略多。龙朔三年(663),以右史董思恭与考功员外郎权原崇同知贡举,思恭泄漏进士策问题目,案发,经三司审问,“赃污狼藉”,原来是贿买考题,于是“命西朝堂斩决”,由于董思恭临刑告变,于是免予死罪,改判为流放南方偏远的梧州。这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例科场案,预卖考题要处以死罪,于朝堂斩首处决,量刑可谓极重。因此说“高宗时,进士难其选”。

    材料二  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下诏废止了中唐以来知贡举官与及第考生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的习惯做法。乾德元年(963),又下诏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编者注:通榜公荐法是唐代科举中制度所允许的推荐考试的办法,即知贡举官将赴贡院之前,中央台阁大臣可以向其推荐自己所了解的具有才艺的举子),违者重置其罪。”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宋科举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此外,《博物志》还记载了许多丝绸之路之事,后人审视丝绸之路提供了民间视角。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并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 13、明中叶以前的文学作品,活跃其中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和妖魔鬼怪。明中叶以后,商人、小贩、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成为小说的主角,这种变化表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世俗化 B、明清儒学的新发展带来思想解放 C、市民阶层的兴起决定小说的产生 D、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为时代潮流
  • 14、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C、明清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5、图一为秧马图,秧马即旧时中国农具,北宋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作《秧马歌》“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这体现了( )

    图一

    A、农学理论有了新发展方向 B、农业技术注重实用性 C、文学作品能如实反映现实 D、广大农民生活的艰辛
  • 16、元朝长途海运航线开辟后,从江南运往北方的米粮,由初辟时年运数十万石到天历二年(1329年)增加到三百五十二万二千一百六十三石一斗,而江南诸色物产及“迤南番贡”,亦随粮船之后陆绎北上。元朝海运的开辟(   )
    A、巩固元朝封建政权 B、以管控南方为根本目的 C、推动海外贸易繁荣 D、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 17、党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近代该地区出土不少木活字印刷的西夏文印本和佛经。据此可知(   )
    A、西夏在军事上始终保持强势 B、中华文明互学互鉴和而不同 C、民族交融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D、少数民族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 18、宋初设置枢密院,主要职权是“掌军国机务,出纳密令”;并设立机速房,作为统一收发军事机密文书的机关。这些措施(   )
    A、利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起到了对外保卫的职能 C、消除了泄露机密的弊端 D、提高军事机密传输效率
  • 19、日本学者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说:“奈良的贵族    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两位学者的记载都印证了唐朝(   )
    A、对外交通发达 B、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C、民间交往频繁 D、日本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
  • 20、隋唐时,三省长官地位显赫,不轻易授人,但皇帝往往指定信任的或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给他们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皇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辅佐皇帝避免失误 C、共同决策提高效率 D、行使权力扩大相权
上一页 895 896 897 898 8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