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80 年 5 月,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发表谈话指出: “各国的事情, 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 的人民, 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 去探索, 去解决问题, 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 去发号施令。我 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 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这段讲 话强调( )
    A、坚决排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涉 B、处理国际事务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处理党和国家事务要坚持独立自主 D、应根据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2、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 1947 年 11 月, 20 岁的高玉 宝参加解放军, 开始识字。 1948 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 愿书》(图 5, 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 1955 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  200 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 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 反映了( )
    A、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 B、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D、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 3、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 4 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 4、1949 年 3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这是因为( )
    A、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完成 C、封建制度在中国被推翻 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 5、抗战时期, 《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新闻报道, 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 “保 卫”、“突击队”这类本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频繁地运用于有关农耕活动的报道。这种做法有利于( )
    A、实现农民政治上获得解放 B、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D、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
  • 6、1938 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 对中国军民来说, 不要为若干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丧失 所震惊, 要有计划地部署防御抵抗和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要抓住敌人兵力不足和兵力分散的弱点。 这反映了( )
    A、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策略 B、党在抗日斗争中实行灵活机动策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D、党对抗日进行长期全面的战略规划
  • 7、1935 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 1936 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 业三年计划》, 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 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 并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借鉴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 8、1919 年 5 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B、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 9、图 3 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 25%降至 21%

    ●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 14.5%降至 3.81%

    ●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

    ●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

    图 3

    A、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 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10、1900 年 7 月 14 日, 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 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 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 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 )
    A、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缓和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矛盾 C、进一步动摇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壮大了汉族地主官僚集团力量
  • 11、陕甘总督左宗棠有感于单纯从上海采运洋枪洋炮运道太长、费用太巨, 于 1873 年创建了兰州制造局, 延请广东、浙江等地的工匠仿制西方新式枪炮及其配套弹药,使兰州变成了一个积蓄军火的大本营。 兰州制造局的开办( )
    A、有利于平定西北边疆危机 B、奠定了西北近代化的基础 C、改变了西北地区经济结构 D、促进东西部经济交流发展
  • 12、鸦片战争后,应西方侵略者的要求, 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廷允许外国公 使入驻北京, 中国向西方各国派遣大使; 八国联军侵华后, 清朝设立外务部, 成为具有近代外交制度 中一般特征的中央外交机构。有学者根据这些事实展开研究,结论可能是(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列强侵华客观推动晚清外交艰难转型 C、西方国家逐渐改变了侵华方式 D、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13、除北京同文馆外, 1863 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 1864 年开办广东同文馆, 后来又分别增设东文馆、 普(德)文馆,开设西学课程,以学习外语为主,以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需要。这表明( )
    A、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 B、近代外交理念已经确立 C、清政府逐渐融入西方世界 D、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
  • 14、1638 年清朝正式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 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 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 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
    A、奠定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基础 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 15、清初学者颜元从人们日常生活所得, 提出全新的义利观, 他说: “正论便谋利, 明道便计功, 是欲速, 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这种思想的出现( )
    A、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 16、《明会典》载: “内阁行移, 皆用翰林院印”。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 职 在批答, 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 而批答之意, 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 可谓有其实乎?”由此 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 )
    A、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B、剥夺了都察院的权力 C、是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强化了皇权专制体制
  • 17、宋代实行募兵制, 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由官府供给。但是, 军队驻扎地的租赋, “不足以供兵 费, 屯兵营田岁入无几”,调用民力运粮又过于扰民。于是, 政府允许商人介入国家边疆军粮贮与运 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造成财政压力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提高商人地位
  • 18、各地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唐代青铜器。代表作品有“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图 1)、“青铜双龙耳盘口壶”(图 2)等。这些史实体现出唐朝( )

    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

    图 1

    圆镜背部图案,用漆贴螺蚌贝壳饰 片所构成,图案中有人物、景色、动物 以及一些静物。每一个都刻画的非常精 细,画面物多但不凌乱, 有条理有氛围。

    青铜双龙耳盘口壶

    图 2

    铜壶具有中西亚艺术风格。造型修长而优美,壶自肩部至器口有一对双龙耳,它们的身躯呈 S 形,正垫起脚尖伸着头向壶内, 似乎正要饮壶内的琼浆玉液, 生动活泼。

    A、官营手工业工序分工明细 B、青铜器技艺高超 C、外来文化呈现本土化趋势 D、技术领先于世界
  • 19、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 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唐代( )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 20、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各地水利工程建设数目增加,而北部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数量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发展
上一页 895 896 897 898 8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