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提出:“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 )
    A、改良道路无法挽救中国 B、变法主张未能真正贯彻 C、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 D、守旧势力过大阻碍变法
  • 2、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 3、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 ( )
    A、羁縻政策 B、都司卫所制度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政策
  • 4、宋元戏曲南戏作品中,宋南戏多揭示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对“婚”与“仕”的深入的道德反思与灵魂拷问。这反映( )
    A、市民品味决定戏曲发展 B、专制集权强化制约创作 C、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 D、文学映射阶层地位变化
  • 5、以下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秦《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

    秦律有儒家化趋势。

    B

    北魏的立法将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

    立法开始出现礼法结合。

    C

    《晋书·刑法志》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

    两晋法律呈现“引经注律”趋势。

    D

    《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

    标志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A、A B、B C、C D、D
  • 6、山东沂南县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内容极其丰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下图画像石原叫“丰收宴享图” ,后更名为“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据此图可推知,当时( )

    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 B、自耕农承担着繁重的赋役 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
  • 7、师保制度,师、保即太师、太保,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周初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这表明( )
    A、原始民主影响西周政治 B、西周王权受到相权制约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权力分配摆脱血缘关系
  • 8、汉唐时期,骆驼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汉代的骆驼形象显得有些稚拙,特别是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反倒与骆驼差距很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有些是作为一般动物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现的驮载物品的骆驼到唐更为流行,驮载物品的内容更多,骆驼的两侧挂有货袋、丝束、免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等,有时还有死鸟和活的狗、猴子。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骆驼、货物及其人物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附加、升华了它们的精神含义,使这组文物凝聚了人与自然抗争、艰苦创业的情怀。

    ——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5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2019年难民主要来源国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国家(地区)

    数量(万人)

    占国际难民

    比例(%)

    苏联

    720

    13.8

    叙利亚

    670

    9.4

    法国

    420

    8.1

    阿富汗

    270

    3.8

    波兰

    270

    5.2

    南苏丹

    230

    3.2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和欧洲部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难民数据进行整理

    材料二

    “世界难民日”历年主题一览(2001~2016年)

    年份

    主题

    年份

    主题

    2001

    尊重

    2009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02

    优先解决女难民问题

    2010

    家园

    2003

    难民青年

    2011

    一个流浪家庭已经算太多和一个被剥夺希望的难民已经算太多

    2004

    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12

    难民别无选择,你有

    2005

    勇气

    2013

    用一分钟的时间,支持一个难民家庭

    2006

    希望

    2014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07

    (联合国难民署没有指定的主题)

    2015

    倾听难民的故事,如同你我一样

    2008

    保护

    2016

    移民与难民质问我们,慈悲福音的答覆

    ——摘编自联合国难民署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两个时期难民问题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难民署为解决难民问题提出的倡议并简要说明“世界难民日”主题设置的目的。
  • 10、[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 1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成员签订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易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的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 12、莱布尼茨于1672~1676 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二进制数表(见右图)。由此可见( )

    A、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B、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C、《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D、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 13、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先后步骤)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 14、导致右图中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民主和科学的提倡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 15、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这说明西周时期(   )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 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 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
  • 16、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 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 17、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 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企业制度生成的过程中,公司制度的缘起较之于工厂制度要早。大致上从16 世纪起,西方社会就开始出现最早的特许制公司组织,其主要的经营领域是对外贸易,其中如1555年获得特许状的俄国公司,1600年获得王室特许状的著名的东印度公司等。1720年《泡沫法案》对公司的设立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制。英国海外贸易法人的建立一般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公司制度的起源。18世纪 60年代,纺织、冶炼、机器制造、造纸、玻璃等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工厂,工厂制度开始形成。工厂制度与公司制度在制造业领域普遍化的内在结合是在19 世纪 70年代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使用的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大大扩大了,股份公司制度就被引入工业制造业。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材料二

    与西方工厂制度脱胎于旧有的工场手工业,并且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不同,西方的近代工厂制度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产生于国家特许、甚至是国家经营的军用重工业,资金耗用以及生产规模的巨大,使得近代中国最早的工厂制度一开始就走上了与公司制度相结合的演进道路。只不过当时的中国,由于尚无明确的经济立法,无论是工厂制度还是公司制度,都缺乏相应的适用法律调整,使得当时的近代工厂企业显现出明显的早期制度特征。

    ——摘编自张忠民《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生成来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企业制度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工厂制度的特点,简析其影响。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 其惟世尊乎! 惟佛之国, 黄

    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

    (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

    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

    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 以叙其事, 复赐方

    庆, 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

    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 欲收人心, 尤务拔擢, 弘委

    任之意, 开汲引之门, 进用不疑, 求访无倦, 非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

    举荐属吏状》(792

     

    但人得荐士, 亦许自举其才。

    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浞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明代后期,景德镇民窑业快速发展,外来劳工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也随着发展膨胀。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余人”,他们以“窑业佣工为生”。到清代,景德镇“烟火逾十万,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景德镇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

    表 3 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表

    时间

    事件纪要

    资料来源

    嘉靖十九年

    1540 年

    因水灾后饥荒,浮梁县窑户遣逐乐平县雇工,

    乐平县工人遂行劫夺, 终致浮、乐二县民众

    聚众互相仇杀。

    《明世宗实录》

    乾隆元年

    1736年

    坯户吴以恒、胡万正欲增银色, 与窑户万美

    生争闹停工。

    《康雍乾时期

    城乡人民反抗

    斗争资料》

    乾隆、嘉庆间

    约 1796年

    御厂脱胎画坯工人王子贞领导的“毛银改纹

    银运动”。毛银是散银, 成色不好。坯厂发工

    资, 原以纹银发给, 后改成毛银, 使用时较

    纹银要贬价。所以工人们要求改纹银, 举行

    罢工, 遭官府镇压。

    《景德镇陶瓷

    史稿》

    嘉庆、道光间

    约 1821年

    以蒋知四为首,争取每名工人每月十二两肉,

    举行罢工, 称“知四肉”运动。

    《景德镇陶瓷

    史稿》

    ——据刘朝晖《明清以来景德镇瓷业与社会》整理

    材料三

    某国际组织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每个国家都有一票表决权。大会的决议,除特别规定者外,均需全体一致通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景德镇瓷业冲突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起的?
    (3)、材料三中的“某国际组织”具体指的是什么? 它奉行的宗旨是什么?
  • 20、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大量新兴治理组织和机制,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其特征是没有霸权型的国家主导。这反映出 ( )
    A、霸权主义退出世界政治舞台 B、国际秩序变革进一步发展 C、新兴国家开始主导国际事务 D、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立
上一页 893 894 895 896 8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