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此画意在( )

    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 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 2、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冬学教育一方面采用诉苦、对比和算账的方式,配合翻身教育实现农民“翻心”;另一方面结合基本国情、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广泛开展时事教育,重塑农民道德体系和价值观。据此可知,冬学教育的实施( )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旨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 3、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革命形势的发展 C、工业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
  • 4、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发布的时机是( )
    A、人民军队占领南京 B、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 C、渡江战役即将开始 D、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 5、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群众欢欣鼓舞,热情歌唱:“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这首歌谣反映了( )
    A、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热情 B、毛泽东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 C、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D、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 6、1911年11月11日,时任山东巡抚的孙宝骑致电清政府:“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材料反映出( )
    A、四川保路运动影响力大 B、南京临时政府已得到普遍认可 C、三民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D、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 7、梁启超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说明甲午一战( )
    A、引发边疆危机出现 B、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C、推动洋务运动实施 D、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 8、乾隆帝写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体现了(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B、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 D、清朝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 9、据统计,《元曲选外编》出现的162种元杂剧中,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以汉字直接记录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形式出现,如女真语阿马(父亲)、阿者(母亲),契丹语曳刺(军士或衙役),蒙古语巴都儿(英雄),等等。由此可知,元杂剧( )
    A、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B、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C、推动了儒学思想传播 D、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 10、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自宋真宗朝开始,由各地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 C、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
  • 11、与前代相比,唐代均田制下女性一般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永业的桑田),原本可以计口授田的奴婢、牛也部分被排除在外。由此可知唐代( )
    A、土地公有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B、女性进行移居相对自由 C、人地矛盾相较前代更为凸显 D、庄园经济的规模在扩大
  • 12、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 )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 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 13、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此后近70年,曲沃祖孙三代杀逐晋国五位国君,最终成为晋国的新主人,史称“曲沃代翼(翼,晋国都城)”。这反映出( )
    A、宗法分封制走向解体 B、周王室势力日趋衰微 C、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 D、晋国因内耗加速衰败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的核心区,占据这个地区,足以控制全国。图10、图11、图12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秦汉时期、唐末至北宋时期、明清时期)的核心区分布图。

    ——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依据上述材料,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释(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成文。)

  •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具体表现)。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3)、请结合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 16、我国“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八五”计划(1991—1995年)执行情况。

     

    “七五”计划

    “八五”计划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7.8%

    12%

    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10.6%

    19.5%

    年出口额占世界商品贸易比重

    1.6%

    3%

    这些变化得益于(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B、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发生了质变 C、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17、高玉宝,参军前当过童工、做过乞丐、干过劳工、学过木匠、做过农民。1947年11月,20岁的高玉宝参加解放军,开始识字。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自(志)愿书》(图文意思为我从心眼里要入党”)。就是这样一名半文盲战士,从1955年起,陆续发表了总计200多万字的几部长篇小说,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高玉宝的成长,反映了( )

    A、新中国国民教育取得一定成就 B、双百方针得到了正确贯彻执行 C、部队教育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D、丰富人生履历有利于人才成长
  • 18、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包产到户的基本实现
  • 19、1935年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始终难以投入较多的资源。1936年调整制定了《国防工业三年计划》,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计划的实施( )
    A、完善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 20、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上一页 891 892 893 894 89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