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我国(    )
    A、注重与发达国家合作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 4、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    )
    A、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 5、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中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一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次普选(    )
    A、推进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B、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C、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使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 6、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在桂林举办昆仑关大捷战利品展览会共计2万余件,展品有各类军用品、图书、文件、书信等;1941年4月,又在肇庆(广东)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缴获的敌军制服、勋章、文件、照片及其他军用品。这些展览(    )
    A、利于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B、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C、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7、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    )

    A、中共成立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8、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 9、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总办”、“帮办”等,他们往往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这说明(    )
    A、洋务运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官府压制 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 D、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
  •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重重地碰了壁”根源于(    )
    A、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B、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天京变乱事件的影响
  • 11、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 12、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 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13、下表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

    区域

    北方

    南方

    地区

    关中

    扬州

    荆州

    变动前

    240万

    320万

    359万

    变动后

    50万

    433万

    820万

    A、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 B、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 C、政治经济中心产生了分离 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 14、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
    A、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
  • 15、唐初、政府对逃散浮寄的人户追索回原籍,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居住地落籍的实施 B、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C、两税法改革的推行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 16、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晋归义羌侯”官印入选其中(见下图)。印为金质,驼钮。印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原因是(    )

    A、展现了制印技术的精美 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 C、象征着西晋国力的强盛 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 17、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    )
    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 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
  • 18、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据此可知班固(    )
    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 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 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 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917-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期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上一页 892 893 894 895 8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