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抗战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提升到新高度,除了对军人、工人和弱势群体的保护采取了详尽的措施外,对地主、富农、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群体的利益也进行了维护,并保障了这部分人的基本权利。这一时期中共的社会保障工作( )A、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B、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延续了土地革命的路线 D、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
2、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出面筹建中华银行作为“振兴实业之总机关”。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国民银行、中华汽船公司,并带头组织拓殖协会以开发西北地区的资源。据统计,1912年和1913年,全国新办企业分别为2001家和1249家。这些做法( )A、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B、表明革命派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 C、巩固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经济基础 D、反映出中国已形成独立工业体系
-
3、据记载,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一记载不能反映A、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 B、采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学习西方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D、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4、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商业银行暂行则例》《商业注册章程》等法令,支持国人成立中国实业公司,还增加了个人财产、工商企业权益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实业部、交通部和财政部。这些举措( )A、完善了中国近代经济法律体系 B、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有利于抑制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
5、中华民国建立后,在张謇等人的主持下,北洋政府开始系统地制定、颁布经济法规,到1921年为止,北洋政府累计颁布经济法规40余项,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这些举措( )A、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B、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6、1921年,民国政府颁布的《物品交易所条例》第六条规定:“物品交易所,由中华民国人民以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之。”1929年,《交易所法》干脆提出了会员制的方法,允许同业会员组织交易所。这说明( )A、近代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B、政府积极培养与外商争利的观念 C、经济建设中现代意识逐渐增强 D、民族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发展迅速
-
7、民国初期,北洋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等规定,明确了公司的法人性质、法律地位及组成形式、开办条件、权利义务、应负责任等。这些规定(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成主流思想 B、强化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垄断地位 C、阻碍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D、有利于改善近代中国的营商环境
-
8、1860年,曾国藩上书咸丰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材料主要表明曾国藩( )A、传统“华夷观”根深蒂固 B、认为应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C、具有“师夷制夷”的思想 D、认为应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9、19世纪60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但遭到驳斥,认为是“道学鸣高”,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这表明当时( )A、“用夷变夏”风气渐开 B、复古守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C、“满汉之争”斗争激烈 D、轻视科技传统观念依然盛行
-
10、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
11、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
12、“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由此可见,“中体西用”有助于( )A、促使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维护封建思想与伦理纲常 C、减少洋务运动阻力传播西学 D、推动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变革
-
13、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已表明,仿习外国武器技术,只能用来“治标”,中国的“文物制度”才是“郅治保邦”之“本”。(见《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19卷第9页)下列选项与李鸿章思想一致的是( )A、自强求富 B、练兵制器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
14、洋务运动旨在服务于清廷,试图稳定清廷统治地位,最终却“死于”清廷之手。这一结局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西方列强的干涉 B、近代化与封建统治产生冲突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洋务派采用“中体西用”模式
-
15、冯桂芬在1861年写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认为中国当时在“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和坚船利炮等很多方面,皆“不如夷”,而这些皆为“诸国富强之术”。由此可见,冯桂芬的思想( )A、基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反思 B、揭示西方列强富国强兵的本质 C、有利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D、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6、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
17、看图释史
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凝聚力量,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看一看以上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想一想身处不同地域的独立运动领袖,其思想为什么会有共同之处?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的工业……是被外国的统治摧毁的;你们的财富正流向国外,你们已经沦落到任何人类都不可能沦落到的最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靠请愿,唯有抵制。……准备好你们的武器……然后就开始干吧”
材料三 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
它在伊朗表现为立宪革命,成为亚洲觉醒时期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潮流的先声。
在印度,提拉克建立国大党,提出民族独立的纲领,以建立美国或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要求经济独立,以抵制英货斗争为手段,以启迪民族意识、建设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进行民族教育。斗争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运动的顶点。它结束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列强统治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3)、综合材料三信息简要说明,亚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意义。 -
19、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重要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2: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指出材料中的“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指世界哪些地区?“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又指世界哪些地区?这个“全球体系”指什么?(2)、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编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新主张,并分析毛泽东提出新主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