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反过来又俘虏了野蛮的征服者。”作者旨在强调( )A、希腊文明具有强大影响力 B、文化先进国家军事实力弱 C、罗马法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D、希腊文明领先于罗马文明
-
2、下表是 1956 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 )
工商经营方面
国家和集体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方面
计划生产是主体,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市场方面
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A、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B、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C、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 D、促进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
3、1942年8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在国家的性质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独立、统一、和平、民主、民生幸福、各党合作的新中国”。这一主张( )A、适应了全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B、为敌后抗战提供了政治理论基础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实现了民主党派政治立场的统一
-
4、1901—1906 年间,在督抚安排下,地方新式官报的宣传方式、技术不断创新。 1907 年中央官报开办后,地方官报的体例、性质逐渐与其保持一致,内容上以文牍为主,减少了地方新闻等内容,由原来的“新闻纸”转变为“官文书”。上述变化表明( )A、新式舆论方式占主导 B、传统政治理念根深蒂固 C、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 D、新政改革违背政府初衷
-
5、刊刻于 1807 年至 1829 年的《高厚蒙求》保存了大量的西学知识,它是徐继畲撰写《瀛寰志略》初稿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但1848 年正式刊刻时,《高厚蒙求》却从其参考书中消失。材料说明( )A、传统理念束缚作用减弱 B、晚清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西学东渐促进思想更新 D、新旧思想矛盾冲突较为尖锐
-
6、景泰四年(1453)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靠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A、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
7、元代驿站的设置,东至鸭绿江以通高丽全境,北抵西伯利亚,南达大越,西经今甘肃、新疆远及波罗的海和波斯湾。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 年)“自安南大罗城(今越南河内)至燕京,约一百一十五驿,计七千七百余里”。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元朝疆域的不断扩大 B、推动了对外开放的实施 C、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
8、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B、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 D、思想文化趋向繁荣
-
9、唐朝前期政府的正赋为租庸调,另有户税和地税两种附加税,后期户税和地税在国家收入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这种变化折射出( )A、均田制逐渐瓦解 B、人身控制的强化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矛盾的激化
-
10、周代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开始是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后,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他们注意选用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升 D、历史记录影响历史发展
-
11、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辉煌历史。《建党伟业》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部影片,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部分)
大一统的一元行政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选贤任能
选用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是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边疆与民族能否得到治理,是大一统国家能否安定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围绕上述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思想,选取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时期,就该时期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简单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甲午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制,变法运动无疑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等到自强、变法……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革命方案,即三民主义。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个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其“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孙中山的救国方案较之“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有何不同。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粮食、棉布、生丝、食盐、烟草、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商品。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如苏、杭是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是拥有数十万人的瓷都。商业大城市有三十余个。北方的工商业城市较少,南方则占了绝大多数。民间大小交易多用银,政府的田赋、徭役、工商业税、海关税乃至官吏俸禄、国库开支,也大都以银计算。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历史现象与材料二历史现象的关系。 -
16、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国民革命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土地革命
-
17、下图是某同学针对近代中国历史搭建的知识框架体系,空白框内应填( )A、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B、晚清时期国家鼎盛和社会危机 C、晚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
18、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说明正确的是( )A、册封佛教首领,设立西宁办事大臣 B、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C、在康熙时期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雅克萨之战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19、有历史学家认为,隋唐定都长安,符合其以关中为本位的“小中国”国家建构模式。北方游牧部族建立的辽、金、元,其统治中心范阳(今北京)横跨“华夷”地区,这反映出“大中国”国家建构模式的萌芽和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民族政权消除华夷界限 C、建立专制统治的必要性 D、古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
20、关于“仁”和“礼”的关系,历代儒者多有探讨,如孔子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朱熹晚年则提出:“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这反映出宋代儒学( )A、适应专制需要 B、更加重视伦常 C、哲学气息增强 D、背离儒学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