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通观东汉的历史,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法治社会 B、皇帝爱好 C、君主专制 D、历史吊诡
  • 2、秦国人长期与戎狄杂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商鞅“为其男女之别”,“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由此可知,该变法内容带有的政治目的是(   )
    A、方便基层管理 B、保障贵族利益 C、改良社会风俗 D、打破血缘关系
  • 3、“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 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 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高度集权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 4、英模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闽南沿海经常遭到倭寇骚扰侵犯,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逝世后朝廷追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有关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也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俞大猷是一个晓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是一代抗倭名将,在抗倭战斗中,他刚毅沉着,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

    ——摘编自戴冠青《英雄想象中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 5、人类文明本多样,世界文明皆平等,交流互鉴促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已开始与阿拉伯人通商,从而形成各自对对方形象认识的雏形。艾布·阿提凯转述穆罕默德的训示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书籍中,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商人们公正、守信,人们心灵手巧,精于手工艺品。马斯欧迪曾描述“中国国王最注重体察民情和善待士兵”。从第一本记载中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成书于851年)一直到阿拉伯地理学走向衰落的13世纪完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描写从未中断过。伊利汗国时期的历史书、地理书等作品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呈现出突破性的进步。不过,他们曾描写中国的鸡比鸵鸟还大,把所见到的一切精美的手工艺品都称为中国产的。

    ——摘编自郭筠《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

    材料二  2001年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成立,针对阿拉伯国家开展民间友好工作。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新的双边合作机制。发展成为涵益众多领域、建有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06年,首届阿拉伯艺术节在中国举行,成为中阿合作论坛之下中阿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重要机制。2014年、中阿双方确定2014年和2015年为中阿友好年,并倡导中阿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刘少华《走在古今丝路上的中阿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出现“中国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相关文献所记述的“中国形象”的特征。
    (3)、进入新世纪,中阿交流迈人快车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这一现象的现实依据。
  • 6、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 7、如图为外媒报道有关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漫画。据此分析,作者意在( )

    A、宣扬美国开放合作 B、呼吁各国针锋相对 C、讽刺美国害人害己 D、肯定各国共商共建
  • 8、下表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及发明者情况统计表,以下统计反映了工业革命中( )

    发明(成就)

    发明者

    曾从事的工作

    飞梭

    凯伊

    机械师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织工

    水力纺纱机

    海斯

    木匠

    骡机

    克伦普顿

    织工

    蒸汽机

    瓦特

    钟表匠、修理师

    蒸汽船

    富尔顿

    宝石工

    焦炭炼钢法

    达比父子

    工厂主

    A、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C、蒸汽机地位很重要 D、工匠技师贡献巨大
  • 9、孟德斯鸠认为国家应由君主单独一人根据根本法,依靠一些中间的、从属的权力进行统治。伏尔泰认为英国式政府的可取之处在于:下院议员、爵上、君主间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两人均( )
    A、赞成直接民主制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赞成“虚君”统治 D、保留封建等级制度
  • 10、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他们的本职是“进行统治,惩罚罪犯,并且从事战争”。他们归属的种姓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 11、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古希腊(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神话影响随民主进程趋弱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12、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于1651 年颁布的《航海条例》、法国于1681 年颁布的《海事法典》,对两国的航运业有推波助澜之功。在英法强劲的挑战之下,17世纪末期,荷兰日渐衰落,英法航运业及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英国逐步掌握了贸易主权,走上贸易帝国之道;而重商主义及其成果为18世纪法国的商业和欧洲大陆工业强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17世纪末法国在海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过数场争霸战争后,在北美、中美洲以及非洲皆建立起了殖民地……最终英国于 1763 年彻底战胜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

    材料二 2017 年1 月,美国海军发布文件指出,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我们的繁荣直接关系到美国海军提供的海洋自由。水面部队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并击败从海盗到全副武装的非国家军事行为体,再到敌国海军的威胁。全球的竞争者会试图破坏海上机动自由,方式是海洋拒止技术的部署和扩散,包括先进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整合和分层传感器系统及瞄准网络、远程轰炸机、先进的战机、潜艇、鱼雷、先进综合防空系统、电子战、网络和太空技术,以及不对称战术。这些能力旨在提高与美国军队对抗的风险,对手的目的是削弱我们的朋友和盟国对我们前沿行动能力及意愿的信心。

    ——摘编自张昊译《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颁布海事法令的共同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海军战略的特点。
  • 14、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此,1835 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 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 年和1875 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 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 年规定 13 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 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 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 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 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 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 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 清政府于 1902 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 但直到1904 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 1905 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 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 1906 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 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 条,共计耗银87.4万两。 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官印一曰“宝”,专称君主玺印,用玉或金;二曰“印”,是各官署、官员用印,三省、枢密院用银,六部以下用铜;三曰“记”或“朱记己”,用铜,尺寸略小于“印”,地方职司、诸军将校等使用。 “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 “文书有印,以示信防奸,给毁悉经省部,具有条制”。 发送给其他机构的“行移文字”“若官文书脱误者,咨长官改正,其事理要切处皆用印”;中央重要部门的日常文书会专门委派官吏负责“对读印押”“点对印押”。

    ————摘编自邓小南《宋史研究诸层面》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 年),始置文书半印勘合。”其制:“以簿册空纸之半,而编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半纸册付天下布政使、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 所司以册合其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凡诸司印信,铸印局专管铸造,如有刑削,则换给之。 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在军队和边远地区有行移勘合、军事勘合、调军勘合、出关勘合、宗藩勘合、通贡勘合、外国勘合等等。

    ————摘编自黄才庚《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官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文书行移勘合制度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务运行的认识。
  • 17、在俄国革命早期,列宁认为社会动员工作要围绕城市工人展开,对于农民则是“间接动员”。后来列宁思想转变为“我们应该依靠群众,应该派鼓动员到农村中去”,要利用通俗小册子、图表、电影、苏维埃唱片等来传达农村社会动员内容。列宁思想的变化(  )
    A、表明俄国农民受压迫最为严重 B、得益于对俄国国情认识的深化 C、显示出一战中俄国的损失巨大 D、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工农联盟
  • 18、下表是1914年,列强对拉丁美洲累计的投资额统计。据此可知(  )

    国家

    投资额

    份额

    英国

    37亿美元

    43.5%

    美国

    17 亿美元

    20%

    法国

    12 亿美元

    14.1%

    德国

    9亿美元

    10.6%

    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

    10 亿美元

    11.8%

    A、拉丁美洲与列强的矛盾缓和 B、欧洲列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拉丁美洲经济深受西方影响 D、美国推行门罗主义取得效果
  • 19、从1815 至1850年,横越大西洋的大部分货物,海运费用直线下降,每磅的运费下降了80%,1870 至1900 年又下降了70%,累计共下降了将近95%。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鼓励了冒险精神 B、地理大发现缩短各洲距离 C、奴隶贸易降低了运输成本 D、工业革命带来动力的变革
  • 20、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王室法庭要根据陪审员的答复而作出判断,以便解决土地争端问题。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法制秩序破坏 B、国王权力加强 C、民族意识觉醒 D、领主权力扩大
上一页 887 888 889 890 8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