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 2、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各国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
    A、人文主义精神在欧洲传播 B、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建立 C、资本主义走对外扩张道路 D、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 3、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B、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D、创新地方行政管理系统
  • 4、据下表内容可知,北宋改革派三位代表人物所指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在于(    )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范仲淹(989—1052年)

    “山海之货,本无穷竭”“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

    李觏(1009年—1059年)

    “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稀)也”

    王安石(1021-1086年)

    “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

    A、农业为本,辅以工商 B、民富优先,国富次之 C、积极生产,发展经济 D、保护环境,和谐共生
  • 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长期以来的人丁税被废除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施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 6、《北魏律》最早规定“存留养亲”制度,即“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存留养亲”制度表明(    )
    A、孝道观念对法律的使用不利 B、避罪为统治者修订法律目的 C、儒家思想影响了法律的修订 D、北魏法律制度缺少社会依据
  • 7、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条件 B、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了制度的创新 D、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 8、罗马法是现代法律文明的源头。其中作为私法制度的“丧廉耻”宣告是一种私权规则,是对“不名誉者”人格的限制和否定,在私权和公权上具有特定的法律后果。这体现出罗马法(    )
    A、重视法律权威 B、强调公平公正 C、把道德法律化 D、注重道德教育
  • 9、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商业水平的提高 D、商业规模的扩大
  • 10、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
    A、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形态渐趋完善。随着国家控制力的增强,户籍制度逐步发展起来。各诸侯国对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分别登记,地方官对所掌户籍和赋税要造册上报中央,以查考其政绩。户籍制度名称和形式各异,没有统一。秦朝时期,不仅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审查核实的登记程序,登记内容有户主的姓名、身份、籍贯和年龄,也有户内成员的姓名、年龄和健康状况,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有时还有身高的记录。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对民户加强控制和便于征发兵役、徭役及课取赋税服务。对虚报户口的或未经官府批准而擅自更籍的,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必须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并把户籍法律制度以成文法典布之于众。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后世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不断完善。

    ——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户籍制度兴起的原因及秦朝户籍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户籍制度形成的意义。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中的历史

    某小组围绕“图片中的历史”展开了交流讨论。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时代最强音。

    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以“探索”为题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表演,它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这些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其次,辛亥革命的目的和方向是推倒封建皇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判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质的基本依据。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要求资产阶级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阶级代言人。

    ——摘编自张海鹏《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认定“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双重使命。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工场主和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材料二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

     

    糙米价格(每石)

    棉布价格(每匹)

    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

    约400文

    约30文

    l1文

    1724年

    约1000文

    约30~35文

    约11文

    18世纪末

    约1500文

    约100~200文

    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2万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苏杭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中新现象及产生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统计表中经济指标的变化趋势加以评析。
  • 15、如表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由表可推知(   )
     

    赣南

    闽西

    农民

    80%

    60%

    工人

    10%

    13%

    知识分子及商人

    10%

    10%

    A、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 B、民主政权认真落实“三三制”原则 C、中央苏区入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 D、国民大革命高潮传播至中央苏区
  • 16、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反映出(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领导权 B、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 17、清末新政期间,曾经使疆吏、枢臣、朝官、亲贵、缙绅、武将和众多附着于科举制度的士人合为一体的那些东西,日趋分崩离析。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可用于说明(   )
    A、学习西方已成为社会共识 B、辛亥革命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C、民众民权意识的充分觉醒 D、新政使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 18、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19、下表为 304—439 年我国北方出现的 15 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史称“十六国 ”。 这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

    所属民 族

    匈奴

    鲜卑

    (cong)

    政权名 称

    前赵、

    北凉、夏

    前燕、后燕、南 燕、南凉、西秦

    后 赵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北 燕、西凉

    A、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C、鲜卑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D、各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 20、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    )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 C、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 D、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
上一页 886 887 888 889 89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