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虽然名为讨论法律,然而从第2章至第13章,孟德斯鸠广泛讨论各类与政体相关的内容,包括政体分类、各类政体的原则、政体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政体中的权力制衡、政体与政治自由的关系等。由此可见,孟德斯鸠撰写该文重在( )
    A、探索构建近代化的政治体制 B、阐述法律和政体之间的关系 C、推介资产阶级理性主义思想 D、宣扬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政治
  • 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规定:特别希望使那些抛弃他们的祖先所建立的宗教和仪式⋯⋯完全凭自己胡思乱想凭空造出一些荒唐的法律和奇谈怪论,并在我们帝国的不同省份自行组成社团的受蒙骗的基督教徒们重新回到理性和合乎自然的道路上来。该敕令的颁布折射出当时( )
    A、罗马帝国呈现分裂之势 B、王权与宗教之间矛盾凸显 C、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 D、罗马社会呈现多元化结构
  • 3、下图为历史某时期上海港码头仓库公司股款收据。据此可知( )

    A、商品生产流通逐渐规范 B、资方利益得到了一定保障 C、股票交易得到法律认可 D、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 4、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民众图书馆“是全体人民的图书馆,凡属圆颅方趾,不论其智、愚、贫、富、老、幼、男、女,均可进馆享受服务”。民众图书馆的创办( )
    A、打破了当权者对教育的垄断 B、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 C、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D、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
  • 5、、1898年9月,康有为上书《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提出“断发易服改元,以与民更始”“自古大有为之君,必善审时势之宜,非通变不足以宜民,非更新不足以救国,且非改视易听,不足以一国民之趋向、振国民之精神。”康有为倡导服饰改革( )
    A、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服饰习俗 B、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C、提升了中国民众的审美情操 D、旨在创设变法的社会氛围
  • 6、明代,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明后期景德镇3000多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崔、周、陈、吴4家民窑的产品畅销中外,质量远远超过官窑。这时京郊门头沟煤窑很多,官窑只一两座,余皆民窑。上述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了抑商政策的松动 B、体现出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C、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发展 D、反映出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 7、下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记载

    出处

    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

    (唐)房千里《投荒杂录》

    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塘,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味也

    (唐)刘恂《岭表录异》

    A、中外间饮食文化相互借鉴 B、中外交往丰富了国人生活 C、广东对外经济影响力增强 D、岭南对域外饮食情有独钟
  • 8、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魔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坚称:“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这表明当时( )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感增强 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 9、下表所述汉代统治者的做法( )

    文献记载

    出处

    (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班固《汉书》

    (汉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

    (汉成帝鸿嘉二年)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A、阻断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旨在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C、意在维护自耕农的经济利益 D、确保了统治的长期稳定
  • 10、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数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与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的表现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 B、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 D、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父亲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维系家庭的主要组带不再是经济而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的变化》

    提取材料一、二的信息,运用相关史识,围绕其共同反映的主题,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

  • 1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外交战略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

    “结盟外交”

    与苏联结盟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不结盟外交”

    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

    21世纪以来

    “共同发展”外交

    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

    ——摘编自甘儒新、刘益梅《论建国以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变化》

    根据材料中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13、可可是制作巧克力的重要原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可可最早种植于南美洲,与茶、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1502年哥伦布美洲探险时带回了可可豆。1525年,西班牙人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始种植可可,此后逐渐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推开。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将巧克力饮料及制作手艺带回欧洲。16世纪30年代,可可种植跨洋传入西非的比奥科岛,并逐渐拓展到非洲大陆。1560年起,可可栽培先后传入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多国继续推进可可的栽培,在大洋洲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几内亚和萨摩亚建立新的可可种植园。

    ——摘编自张箭《可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初探》

    材料二  表:西方巧克力发展简史

    16世纪

    可可以药品和食品的双重身份进入西班牙,逐渐发展为宫廷极具代表性的食物。

    17世纪上半叶

    巧克力饮品进入咖啡店或茶馆,消费逐渐大众平民化,并在社交和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19世纪上半叶

    1828年,荷兰化学家梵·豪登发明了可可去脂、碱化的过程,大众得以享用大规模生产的廉价粉状和固体巧克力。

    20世纪

    美国企业家密尔顿建立工厂,采用生产流水线、机械化的生产。20世纪20年代末,工厂日均巧克力产量达到5万镑(2.3万公斤),与其竞争对手玛氏公司占据美国甜品市场70%的份额。

    (1)、根据材料一和相关史识,指出可可的传播路径,并以可可为例分析物种交流带来的世界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相关史识,概括巧克力成为全球性商品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巧克力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帝国。为了管理县以下的广大乡村的民众,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治。如聘三老以广教化,立备夫以课农桑,设游微以保治安,置乡官以理庶政,重里长、老人以掌民间词讼。总之,以基层政权为主干,充分调动民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族长、士大夫的积极性,使之各展所长,共同治理,以使广大基层民众遵守国家法纪,重礼明伦,努力从事农业稼穑,以确保丰衣足食。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史鉴管窥》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据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相关史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识,概括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展的原因。
    (3)、指出上述材料对现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史鉴价值。
  • 15、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1980—2020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增速达到6.48%,超过货物贸易年均增速约1%,超过全球经济年均增速1.2%。这反映出(    )
    A、世贸组织垄断国际贸易 B、科技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C、第三产业产值稳居第一 D、民众货物消费能力下降
  • 16、1880年,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有人企图通过总统来为自己谋取满意官职。其中有一个叫吉特奥的律师要求任命他为驻巴黎的领事,遭拒后将加菲尔德刺杀。这反映了美国(    )
    A、两党制度存在弊端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联邦制度面临挑战 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
  • 17、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名义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群体

    增长幅度

    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

    61.3-69.6%

    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

    234%-695.5%

    其他行业

    92.8-190.6%

    A、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
  • 18、1830年第一列火车在法国出现时,诗人写诗攻击它破坏了田园风光,农民担心土地被征用,马车夫担心失去饭碗,当权者纠葛于它的安全和建造费用。这说明,当时法国(    )
    A、铁路交通运输技术的先进 B、工业化发展存在障碍 C、农村地区已向城市化过渡 D、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
  • 19、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C、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 20、《大清律例》规定,下级官员呈报给上司的事件“有差误”,上司“不觉失错”而准行,相关上司“各递减下司官吏罪二等”(降两级留任)。据此可知,清代(    )
    A、官员内部等级森严 B、问责机制受到重视 C、法律法规异常严酷 D、官吏贪腐之风盛行
上一页 885 886 887 888 8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