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文学所集体编写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宋代部分是钱钟书先生执笔的,他在其中说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从多种文化脉络来看,宋代都处于重要位置。        

    ——摘自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由于北方沦陷,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宋高宗赵构在位的晚期,市舶司的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最高额一倍。由此可见,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学、绘画和学术思想三个方面概述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
  • 2、下表是美国1960—1993年间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美国科技发展过程中(   )

    A、经费来源结构日趋合理 B、市场调节作用明显增强 C、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小 D、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减弱
  • 3、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 4、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法国在19世纪初也成立了一批国家卫生机构,欧美其他国家也先后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普遍提升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渐确立 D、工业革命加强了政府公共职能
  • 5、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该法案宣称“(英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英国此举(   )
    A、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限制了国王的专制权力
  • 6、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 7、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8、李鸿章把1887年怡和、华泰两洋行对津通铁路贷款索息五厘,称为“轻息”;张之洞在1893年为湖北织布局向国外赊购机器需付七厘年息时称:“岁息七厘,并不为多。”据此可知(   )
    A、洋务运动始终面临资金问题的困扰 B、洋务派未认识到抵制外资的重要性 C、洋务运动中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D、洋务运动中存在着利用外资的现象
  • 9、李白诗曰:“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杜甫诗曰:“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王维诗曰:“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李、杜、王皆为当时有代表性的诗人,据此可知唐代(   )
    A、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 B、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 C、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思想主流 D、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 10、右图呈现的是西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这反映了(   )

    A、统治基础的扩大 B、崇尚教育的思想 C、儒家思想是主流 D、重文抑武之风气
  • 11、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一件瓦片墓志(右图),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 12、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
    A、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 B、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 D、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的世界,政治不稳定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因为民主追求和民主制度安排释放出来的诉求往往无法无天,经常滑落到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境地。究其根源就是缺少法治对民主的约束。这些学者认为,没有秩序就没有民主,而没有法治统治,民主甚至不可能是正义的。

    ——摘编自林毓生《热烈与冷静》

    根据材料,围绕“民主政治的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萌发了爱国主义精神。从《尚书》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爱国主义萌芽,是“家族”“万邦”与“天下”观念。《左传》中多处洋溢着爱国精神和基调,其中谈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影响巨大。可以说,整个封建社会优雅的华夏文明始终是士人爱国信念的一个重要源泉。《论语》中“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凝结成了后世“民族和睦、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的爱国精神和天下观念。在整个中国古代,民族气节被视为人生修养的最大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苏轼曾评价爱国诗人杜甫虽然终身不得重用,却“一饭未尝忘君”,忠君爱国的岳飞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摘编自吴灿鑫《从周公到孔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奠基》等

    材料二 近代前期,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坚持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赞颂。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破产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近代前期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最高成就。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进行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摘编自吴毅《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古代爱国精神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 17、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5%和2.2%,低于2006年的2.9%,美国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年的2.9%。同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分别增长9.8%和8.8%,分别接近或低于2006年的9.8%。这表明当时( )
    A、亚洲经济呈稳步增长态势 B、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C、亚洲地区的经济领跑世界 D、欧美国家的经济走向停滞
  • 18、《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师参考书》在论及新经济政策时,写道:“应当尽量说明那一判断,即认为新经济政策对布尔什维克而言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暂时的’,目的是能够摆脱1920年末到1921年初尖锐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危机。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保住政权的问题。”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A、是特殊时期做出的暂时妥协 B、缺乏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 C、化解了国内面临的各种危机 D、难以改变苏俄落后的面貌
  • 19、1914年,差不多每个德国人都预期会有一场短暂的战争,而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这些在柏林火车站的德国军人正准备乘坐火车开赴前线。他们携带着鲜花,由妻子或女友陪伴来到车站(见下图)。这可以佐证当时( )

    A、民众对战争态势的盲目乐观 B、战争按照人们的预期稳步推进 C、德国政府利用舆论煽动战争 D、英国开始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 20、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法国在19世纪初也成立了一批国家卫生机构,欧美的其他国家也先后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普遍提升 B、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渐确立 D、工业革命加强了政府公共职能
上一页 884 885 886 887 8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