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封建纲常伦理开始确立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
2、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文物图片,这反映了( )

图1龙门宾阳中洞北魏浮雕《皇帝礼佛图》

图2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祷褶(便于骑射流行北朝)”画像砖
A、北魏封建化改革彻底 B、社会动荡利于民族经济交往 C、服制变化是民族交融的体现 D、胡服更加具有实用性 -
3、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这表明汉武帝( )A、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理念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 D、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
-
4、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交通体系,商品贸易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战国时代,纵横南北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各诸侯国商品贸易发达。这说明了( )A、频繁的兼并战争助推经济的发展 B、经济繁荣推动了交通体系的完备 C、西周各诸侯国之间缺乏经济交流 D、交通是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6、【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中国古代“治世”与“盛世”成因探析》
材料二:康乾时期,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年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闭关自守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 -
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9、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
10、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A、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
11、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市民阶层的崛起 B、理学占统治地位 C、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
12、宋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其中为“制其钱谷”而设置的机构是( )A、转运司 B、枢密院 C、提点刑狱司 D、三司
-
13、图1、图2分别是唐代618-755年和756-907年两个阶段的进士籍贯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图1 图2
A、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北方急剧衰落 B、经济发展增强了南方政治影响力 C、中国的文化中心已转移至江南地区 D、科举制对江南地区的歧视与打压 -
14、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15、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表中史实体现了西汉政府(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夏季,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汉武帝时期
元鼎四年,南越王赵兴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元鼎五年,汉武帝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元鼎六年,南越国灭亡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郡国并行政策 -
16、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外来文化的消亡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
17、《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A、顺时而变 B、效法古代 C、拘守现状 D、厉行法治
-
18、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A、人类使用的工具 B、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遗址周边的环境 D、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并予以要点化阐释。(要求:题目明确,阐述合理、适度。)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