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置羁縻诸州,……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德宗年号)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日。”唐政府这些举措( )
    A、推动古代地图学的新发展 B、促使华夷同源共祖观念成为主流 C、提升了鸿胪寺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多元一体政治体系的形成
  • 2、《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 )
    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 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
  • 3、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颇置吏焉”,邛、笮“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B、并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C、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D、推动了西南民族聚落的发展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一一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5、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束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 6、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传统以山川地理为区域划分主要依据的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 7、宋代涌现出一批驰名商标,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开封也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如潘谷墨、五楼山洞梅花包子、史家瓠羹,等等。两宋时期,这种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是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
    A、经营方式多元化 B、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C、竞争意识的增强 D、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8、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后期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不足1/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11处;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超过2/3,20万户以上的州府有44处。这一现象说明( )
    A、南方部分集镇吸引大量人口 B、北方逐渐丧失政治中心地位 C、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在形成 D、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 9、据下表可得出( )

    A、人口迁徙民族交融 B、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东亚文化圈观念的增强
  • 10、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 11、唐朝制历与颁历的官方机构是中央的太史局,只有太史局修制且颁下的历书才是整个国家全体臣民须共同奉行的时间概念;安史之乱后,部分区域太史历颁而不行,反而盛行民间私历。这一现象表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民间历法的发展 B、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能力减弱 C、每个藩镇都有自己奉行的历法 D、民间的私撰历法比官方更精准
  • 12、史载唐中宗李显因为私情,常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虚难为情,所以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人讥讽为“墨敕斜封”。这反映了( )
    A、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三省之间相互制约 C、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科举制度已被废除
  • 13、印度佛教认为果报不论现报、生报或者后报都是个人的事。传入中国后,慧远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流天下”,果报可以此生世世承负,也可在一个家庭内父子相承,代代承负果报。据此可知,佛教( )
    A、吸收儒家伦理逐渐本土化 B、增强理论性思辨性日趋系统化 C、传人中国后开始世俗化 D、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不断政治化
  • 14、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 )
    A、延续了札乐制度的主体价值 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 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 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
  • 15、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 16、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 17、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其中以山东的丁兰刻木、老菜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曾母投杼、孝孙原毂、赵口屠、董永侍父等最为著名。“孝子图”的大最出现( )
    A、强化了宗法制下血缘关系的作用 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缓和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纷争 D、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入渗透
  • 18、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蜱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 )
    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 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 C、国力强盛和社会剜富充裕 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
  • 19、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局面反映出( )
    A、中央决策机构口益臃肿 B、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C、外戚专权受到一定遏制 D、贵族等级体系日趋严格
  • 20、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
上一页 877 878 879 880 8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