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某条约体系让欧美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俄国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该条约体系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2、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擅长某一加工技艺的农民,从农业逐步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缫丝、丝织、制糖、制葵扇等产业相继勃兴,这反映了( )A、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C、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长途贸易发展迅速
-
3、陆九渊、王阳明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这( )A、利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 C、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鼓励人反叛传统伦理道德
-
4、明廷派遣大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以下历史人物属于抗倭民族英雄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黄宗羲
-
5、明朝废丞相后,内阁品位逐渐提高,六部权力在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但从制度上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相当于真宰相 B、分化事权制度僵化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政治机构相互制约
-
6、辽宋夏金时期,中原及江南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制品和海外香药等;北方输往南方的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等。这反映了( )A、政权并立阻碍贸易往来 B、榷场交易频繁 C、民族经济交流具互补性 D、经济重心南移
-
7、唐宋时期,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这反映了( )A、陆上丝路的兴盛 B、坊市制度的打破 C、重农政策的转向 D、开放包容的气象
-
8、南宋初年,大量北民南迁,南方小麦价格暴涨。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 C、《农政全书》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D、曲辕犁从北方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
-
9、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该法在南方运转良好,在北方则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B、北方守旧势力更为强大 C、南方有以庸代役的传统 D、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
10、有学者指出,与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相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是“开放”的,其主要依据是科举制度(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
11、唐朝中后期,国家税收开始由“税丁身”向“税资产”转变,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 D、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12、鹅黄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女性妆容,其与同时期的“白毫相”佛像妆容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A、民族融合影响审美 B、妇女意识开始觉醒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影响世俗生活
-
13、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权运作模式并维持一个世纪之久。以下为其提供政治制度保障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租调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
14、汉朝在岭南实行“初郡政策”,还推广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法律制度、耕稼方法、婚丧习俗、钱币制度等。这些措施(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C、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15、秦朝《法律问答》采用问答形式对法律作出明确解释。如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如何论处?答:不应论罪。若乙知情而不加捕拿,乙应罚一盾。这说明秦朝( )A、实行严刑峻法 B、法律清晰灵活 C、整顿社会风俗 D、注重伦理道德
-
16、墨家认为劳动人民从事音乐活动会耽误生产,制造乐器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法家认为音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两者对音乐的认识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B、礼乐制度全面崩溃 C、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 D、诸子百家相互攻击
-
17、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峁遗址以宫城为核心,周边还出土了大量的琮、钺、环等玉器以及海贝、象牙、丝织品等高等级遗物。这说明石峁遗址( )A、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中央集权雏形形成 D、手工业经济很发达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中国近代史前期
(1840—1919年)
19世纪40、5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后期
(1919—1949年)
1919—1949年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装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徽宗时期,为了聚敛财富,强行扩大交子的发行区域。从崇宁三年(1104年)开始,在京西路使用交子。第二年又推广到除闽、浙、湖广、开封以外的其他各路,并把“交子”改为钱引。但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最终只是失败,由于发行困难,不久便被废除了,又恢复到只有四川流通纸币的状态中。由于宋徽宗时期,在四川更加肆无忌惮地滥发纸币而不再有准备金,因此造成了纸币的贬值,一贯贬到十几文或十文。
——吴树国《民之通货——历代货币流变》
材料二
哲宗以后的徽宗时期,是北宋最黑暗腐朽的时代,徽宗和蔡京、童贯集团,竞为奢靡、大兴土木、享乐腐化、侵吞公物、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聚敛财钱,竭泽而渔,无所不用其极。几年之间,就弄得国库空虚。加之用兵西夏,收复湟、廓,军费增加,财政吃紧,于是就用发行交子来解决财政开支。
——贾大权《官交子在我国纸币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靳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铜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交子在徽宗时期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