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世界海洋文明史上,如果说15、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的世纪,18世纪到二战前夕是英国的时代的话,17世纪就其总体而言,可以说是荷兰的世纪。“荷兰的世纪”主要依赖于(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商业贸易 D、工业革命
  • 2、1533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部法律,规定所有神职人员皆应受制于君主;并宣称“根据各种各样的古代信史和编年史,英格兰国王显然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由一个最高元首——国王统治”。据此可知,该法(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反映了英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C、适应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破坏了近代王权受限的原则
  • 3、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 4、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观察到明代政治的情形,曾写道:“所有的官吏都从最低的职位开始他们的事业,然后按照才能和品行的等第,依法按荣誉体制而迁升。未能达到某一项标准等级,就意味着或是撤职,或是降职。”这说明,明代的官员考核( )
    A、将考核与监察结合 B、意在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重视激发人事活力 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 5、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的其立国根基
  • 6、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欧美多国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是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五十年代,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人民开辟新的建设事业。

    ——摘编自郭媛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生成和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
  • 7、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室内焚香肇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唐代用香更为增多,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焚香,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田梓榆《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等

    材料二  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夏时华《宋代香药经济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香文化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香文化盛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汉到宋香文化发展的趋势。
  • 8、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自行车等,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就在农村或城乡接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它们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驱逐和没收。由此可知,当时(   )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的问题积重难返
  • 9、1964年至1980年,国家累计进行了2000多亿元的“三线建设”投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约40%。这一举措(   )
    A、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D、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 10、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全面落实男女平等政策 B、彰显工业建设成就 C、鼓励女性投身国家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11、1949至195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1952年的粮食产量比1936年增加了9.3%,棉花产量比1936年增加了53.6%。这(   )
    A、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B、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条件
  • 12、有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认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社会主义的因素+政党共识+政治平衡=某一文献。该文献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13、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可以通过时间轴去认识,以下事件与时间轴所示时间相匹配的是(   )

    A、全面内战爆发 B、重庆谈判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 14、如表是1938—1946年延安交际处接待部分外国著名记者和友好人士的记录。这些活动(   )

    接待时间

    接待对象

    1938年3月

    接待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

    1938年6月

    接待国际青年访华代表团

    1944年6月

    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6年7月

    接待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

    A、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 B、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统治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15、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 16、1926年12月,湖南农民协会成立。1927年4月,农会会员由成立初的40万发展到518万;湖南75个县中有58个县建立了农会,组织起来的农民建立了武装。这(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推进 B、促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 17、民国时期,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先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破坏国家统一、声称自己出兵,正是为了捍卫中国的政治统一和国家利益。这反映了(   )
    A、近代国家观念渐入人心 B、军阀混战不得人心 C、民主主义成为民众共识 D、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 18、学者评论晚清某一事件,认为是慈禧看到人民要起来掀清朝的屋顶了,她赶快开个窗洞。这位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 19、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部分士大夫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指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谋求制度的变革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彻底批判旧思想
  • 20、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这些措施表明(   )
    A、中国已经摆脱民族危机 B、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一页 878 879 880 881 8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