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考古工作者在河套地区的汉代朔方郡附近墓葬中发现了中原汉墓中常见的陶制猪圈、鸡舍、配有辘护和小水斗的水井和博山炉等;对人骨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反映出当地的粮食种植种类以粟和黍为主。上述考古发现可以支持的论题是( )
    A、“农耕文明的拓展” B、“民族融合的初现” C、“南北物种的交流”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2、秦始皇完成统一后进行东巡刻石摘录

    据表可知,秦始皇东巡( )

    A、实现了对东方地区的有效治理 B、为秦朝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彰显秦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具有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治使命
  • 3、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 )
    A、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4、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自称蛮夷。战国时期,楚国王室贵族屈原却在《离骚》中自称是黄帝的后人。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呈现争鸣之势 B、国家实现统一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社会性质剧变
  • 5、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 6、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
  • 7、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名字源于良渚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 )
    A、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C、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国家形态明显显现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宏观的视角看,抗日战争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的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抗日战争”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 “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1958年全年钢产量1070 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大跃进”。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粮食亩产量指标被层层拔高,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造成农业生产极度混乱。

    ——摘编自张海博《浅析农业“大跃进”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材料二  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了“大跃进”运动,但如果对这段历史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应该承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大跃进”给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然而,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些年代开始布局的。

    ——摘编自谢春涛《中国共产党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跃进”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济建设。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解决长期以来妇女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增加妇女的政治代表比例、促进政治民主和公平,国际社会中通常采用性别配额制的选举方法,在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为代表的公约及妇女运动的努力下,包括联合国、各国议会联盟、欧盟理事会等纷纷呼吁其成员国在选举中妇女占比至少达到30%。英国的性别配额制首先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社会民主党选举中,为在大选中赢得更多的席位,1993年工党首次正式确认采用性别配额制,英国国内其他政党基于自身利益也在积极响应。

    ——摘编自谢飞先《英国议会选举性别配额制的发展动因分析》

    材料二   1978年,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妇女问题的经验教训,报告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实现妇女彻底解放的金光大道。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恢复,妇女需要合法民主的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与政治监督。在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县、乡级妇女组织分别达到2810个和65145个,广大基层妇女开始逐渐走向政治舞台,积极主动参与县、乡基层组织的政治事务管理;1990年,中国共产党员性别构成中妇女约有70多万人,占总数的14.5%,城市女党员人数高于农村;根据调查发现,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一般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中,1982年妇女占24%,男性占76%;1990年,妇女占26%,男性占74%,且半数以上省市区都选拔了妇女高级知识分子进入领导班子。

    ——摘编自张茜《改革开放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研究(1978~199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选举性别配额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妇女参政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妇女参政的认识。
  • 12、下图是《国际组织年鉴》中收录的总部在华的国际组织建立年份和数量分布图。据图中信息可知(   )

    A、两极格局瓦解使国际组织数量猛增 B、国际组织入驻数量由外交政策决定 C、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逐步加深 D、中国在国际新秩序中彰显大国担当
  •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西方经济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的独特实验。虽然两个五年(1928~1937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苏联的成功源于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 C、苏联的成就牺牲了人民利益 D、苏联建设可为西方提供借鉴
  • 14、1895年,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政府开征特别税以抗击意大利侵略,不几天就全部收讫,广大贫苦牧民、各部族群众踊跃投军,封建诸侯纷纷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边。随后,孟尼利克迅速组建起一支配备10万支来福枪、400门加农炮的大军。这说明,当时埃塞俄比亚(    )
    A、在军备上具有优势地位 B、国内阶级矛盾得到化解 C、团结抗敌成为全国共识 D、民主精神在战争中发扬
  • 15、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认为:“真正的高贵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从显赫富人到农夫、工匠、武士。”蒙特马尼诺提出:“在良好的共和国里,个人拥有的荣耀和地位不会根据其家世宗族的高贵来论定。”这些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当时(   )
    A、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 B、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动 D、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初步实现
  • 16、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时就明确宣布:“公司在任何位置上都决不雇佣任何政客”。而到了17世纪下半叶,大批军事人员和政客进入公司,成为“强有力”的统治结构的总管和官员,履行移民、司法、外交和行政的职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主流经济思想的改变 B、国家意志与商业利益的结合 C、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D、政治体制与统治集团的变更
  • 17、在14世纪的一份拜占庭手稿中,荷马的肖像画呈现出圣徒、使徒、福音书作者的典型特征,穿着束腰外衣和宽松的长衫。这表明(   )
    A、基督教会对希腊文化的融合 B、基督教会将《荷马史诗》之荷马神圣化 C、拜占庭皇帝利用古希腊文化 D、古希腊文化是基督教会思想的来源之一
  • 18、对于被征服地区,罗马所使用的治理模式是建立行省。公元4世纪初期,罗马行省急剧增加,各位君主都不在罗马居住,而是把自己的所在地移至米兰、君士坦丁堡等地,罗马已经失去了世界帝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这反映出,当时罗马帝国(   )
    A、社会矛盾得到缓解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治国理政出现危机 D、依法治国成效显著
  • 19、如图为1953年出版的《我们热爱劳动》年面,作者是金梅生。该作品反映了(   )

    A、青少年成为农业劳动的主要力量 B、社会主义制度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和落实 D、“一五”计划时期崇尚劳动的时代风貌
  • 20、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   )
    A、民族资本家起主导作用 B、受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教育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企业发展与乡土建设协调互补
上一页 878 879 880 881 8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