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史记索隐》载,“殷汤三月丙寅封孤竹”;李学勤先生对辽宁省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父丁,孤竹,亚微”进行释读,认为这是孤竹国君亚微(即伯夷、叔齐的父亲)为其父(名丁)所作的铜器。这表明(   )
    A、商朝政治势力已至东北 B、商朝普遍实行宗法分封制 C、传世文献是可靠的史料 D、实物比文献更有史料价值
  • 2、汉初,吴国豫章郡是全国铜业和铸币业中心之一,当时市面上流通着的很多都是吴国造的钱币。这说明(   )
    A、社会经济环境趋好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中央王朝面临威胁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 3、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   )
    A、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 B、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 C、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D、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
  • 4、有观点认为,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如图)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   )

    A、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 B、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 C、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 D、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 5、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 6、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鹵(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
    A、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 7、《后汉书·伸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 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 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 8、《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准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 (   )
    A、强化对落后边缘地区控制 B、笼络监视殷商贵族 C、彰显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D、弘扬儒家仁政思想
  • 9、在商朝人的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 B、强化君权神授 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塑造华夏认同
  • 10、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

    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

    B

    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C

    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剑、戟﹑箭等兵器

    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

    D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

    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A、A B、B C、C D、D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 12、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教化一词意指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和教育感化。传统教化不同于当代道德教育,其作为法律中重要的一部分,源生于道德,升华于法律,在通过法律控制社会秩序的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律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之中,从社会法学派的角度,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法律的本质代表着所在社会的本质。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孔子关于教化法思想的学说创立于春秋时代,却成就于中国的千秋万代。反观这一现象,可看出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不仅代表了春秋时代的社会属性,更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存的本质规律。 

    ——摘编自乔冠文《孔子教化的法思想价值探析》

    材料二:由于外族的入侵和自身的腐朽堕落,罗马帝国后期国力极其衰落,帝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开始违背其制定的法律。这时,教会经常起到维护法律的作用。 

    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权力服从法律”的思想体现了基督教对法律的极度重视。为了保持教会的独立,就必须限制国王的权力,法律顺理成章地成为规约王权最有效且最有力的“杀手锏”。 

    随着日耳曼族的大举入侵,当他们用野蛮的手段毁灭古罗马文明的时候,基督教会则以一个捍卫者的身份出现,把残留的古罗马法治思想的火种保留了下来。罗素说:“公元6世纪及以后几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普遍衰落,在这期间,古罗马所残留的一些文化主要借教会得以保存……教会的诸组织创造了一种稳固的体制,后来,使学术和文化在其中得到复兴。”正是这些罗马法及其法治理念的保留,才有了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和人们对法律和正义的不断呼声。 

    ——摘编自靳浩辉《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教化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基督教会维护法律的行为所产生的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二: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引擎。马德里和里斯本做出的决策能影响到几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如同当年从阿拔斯的巴格达、中国唐朝的洛阳、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或中亚撒马尔罕发出的号令一样。如今是条条大路通欧洲。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德里和里斯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概括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并说明其对西欧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 14、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梁启超积极推动史界革命意在( )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 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 15、《中西记事》载:“国(清)初海禁既开……未几而十三洋行操其利权,税有定则,未几益以规费支销名目,未几而益以归公充饷名目……洋商不堪其悉索,则控于地方官,地方官不能平其讼,则越控于大府,大府不欲穷其狱,乃回诉于本国。于是带兵船论讲,而干戈之衅以起。”材料可用于说明( )
    A、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对华侵略 B、十三行是鸦片战争的主要责任人 C、清初开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D、十三行的腐朽激化中西矛盾
  • 16、明代中期以前,官刻和文化精英经营的私刻是出版业的主体。明代中后期,虽然官刻和私刻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商人经营的坊刻发展更为迅猛,成为三者中最有生机的一个。出版业的主体变化说明( )
    A、商品经济逐渐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 C、思想专制未阻碍文化发展 D、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有限
  • 17、明朝景泰以后,内阁设诰敕房和制敕房,由中书舍人掌办一切诏敕机密文书。正统年间,国有重要大事,内阁大学士可会同各衙门于内阁会议。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行政效率提升 B、内阁权力扩大 C、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内阁统辖六部
  • 18、至顺元年时河南江北行省的20个路府州当中,8个来源于原江淮行省,7个来源于原湖广行省,5个来源于原中书省,所以,河南江北行省是典型的邻壤切块式。同时,江浙行省是由原江淮行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和福建行省合并而成,也可勉强归于邻壤切块式。这种做法( )
    A、扩充了行省的社会职能 B、有效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版图 D、意在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 19、《齐民要术》中记载:“(水稻)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这体现了( )
    A、北方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 B、北方出现了水稻复栽技术 C、南方农耕经济超越了北方 D、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 20、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除租、调外,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一演变( )
    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 C、缓解了地主兼并土地 D、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上一页 876 877 878 879 88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