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与传统文学作品中商人唯利是图的形象不同,明代很多小说将商人塑造为讲仁义,讲信用,忠厚老实的形象。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社会阶层的流动
-
2、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这主要是基于加强( )A、对西南的治理 B、对吐蕃的控制 C、对东北的统治 D、对西域的管理
-
3、如图为某一历史时期政权并立图。图中甲、乙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金、西夏 B、辽、金 C、辽、西夏 D、辽、吐蕃 -
4、如表为唐宋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统计表。它反映出( )
年代
总人口数(户)
北方人口(户)
北方人口占比(%)
南方人口(户)
南方人口占比(%)
天宝元年(742年)
897万
489万
54.5
408万
45.5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641万
254万
39.6
387万
60.4
元丰元年(1078年)
1660万
566万
34.1
1094万
65.9
崇宁元年(1102年)
1812万
592万
32.7
1220万
67.3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对外贸易繁荣发展 -
5、 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计丁授田”,以田纳税,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到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这一变化( )A、简化了税收名目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6、 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7、 秦统一岭南后,除了派大军戍守外,还大规模向岭南移民,迁往岭南的中原人口前后达到数十万。这些措施意在( )A、促进岭南人口增长 B、加快民族交融 C、推动边疆地区开发 D、巩固国家统一
-
8、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 C、荀子 D、墨子
-
9、 如图是对考古发现的若干氏族村落遗址的描述。据此判断,这些遗址属于(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大汶口文化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古代中国从中原地区不断扩展成为领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大一统”可谓中国历史转动之轴心,不断推动各民族交融与发展,从而创造了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刘余莉、程丽君《“大一统”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民营企业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并不断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调整发展民营经济的各种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与引导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有关部门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为民营经济更加深入与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王晓琦《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初探》
材料二 1979年,我国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2006年,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摘编自朱艳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意义。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变化情况
年份
人数/人
年份
人数/人
1896
13
1903
1300
1898
61
1904
2400
1901
274
1905
8000
1902
608
1906
1200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使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进一步促进了整个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开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
材料三 1900年,中国100多位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了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随后,各省的留学生先后成立同乡会,组织反帝爱国活动。留日学生成立的“中国留学生会馆”,推动了留学生组织爱国团体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学生成立“共爱会”,这是近代资产阶级妇女运动的发轫。
——摘编自夏天兰《近代留日、留美学生与清末民初社会思潮》
(1)、 指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历史影响。 -
13、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该理念框架下,又提出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这体现了( )A、中国主导国际秩序重构 B、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C、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 D、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的形成
-
14、下图所示为1978—199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情况。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5、1971年7月10日,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第二次会晤,并发布公告:“获悉尼克松总统曾经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表明当时(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B、中美愿意改善两国关系 C、中国全面调整外交政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6、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新型企业里,职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异常高涨。如上海申新九厂合营后的第一年,棉纱生产成本比合营前下降15%,棉布的副次率从20%以上降低为1%—2%。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B、实现了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化 C、改变了工农阶级的阶级性质 D、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
17、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标志着自1937年以来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结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A、反映了农民平等观念的增强 B、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 C、体现了中共土地政策的成熟 D、说明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
18、1940年3月,《群众》周刊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5周年而发表的社论中指出:“中山先生的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指示我们必须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中山先生的联共政策,指示我们必须加紧团结反对分裂。”该社论意在( )A、赞颂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B、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C、抨击蒋介石的反共行为 D、提高国民党的政治威望
-
19、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传统儒学,要反对调和,因为评判的态度只有是与不是、好与不好,没有古今中外的调和。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不要回头讲调和。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时( )A、封建专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 C、民族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影响
-
20、如表所示为1868—19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的中国( )
年份
丝
茶
棉花
油类
烟叶
1868
57346
1440871
38141
261
737
1873
61291
1617391
25349
17559
5150
1878
67343
1898955
23310
10079
11122
1883
65978
1987076
22073
4349
11403
1888
76780
2167460
202546
64952
67128
1893
94154
1820828
576155
152069
110513
1898
108821
1538600
273739
357976
371137
1903
94823
16577530
759521
541075
163959
1908
129090
1576136
613509
733943
144857
1911
129925
1462803
877744
1582573
199048
A、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 B、经济主权已彻底丧失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经济竞争力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