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世纪90年代我国立法工作不断加强,先后颁布了《公司法》《会计法》《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证券法》等,并对《对外贸易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上述立法举措( )A、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B、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C、标志着“依法治国”成为治国基本方略 D、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
-
2、下文是198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他不是待业青年》的短诗(节选)。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我跟着他,沿着闹市中这条古老狭长的小巷,
迈进被陈旧的房屋簇拥着的小小庭院。
……
采访本上,“待业”两个字刚刚不情愿地落下笔尖,
一张打开的个体营业证陡地遮断我的视线;
它倔强地展示出一个关于职业的崭新的概念。
A、人们青睐个体经济 B、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确立 C、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D、经济体制改革已初步实施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3年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
4、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A、各区域经济结构已趋于平衡 B、国家意志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C、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
5、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
-
6、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
书籍
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
外国学者译著
中外学者合译
中国学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
甲午战争以前
139部
123部
38部
《译书经眼录》
20世纪初期
35部
33部
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 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 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
7、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
8、唐中期以前,政府主要依靠各级大小官吏来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之后,官府在维护正常交易秩序的过程中,还利用牙人(买卖双方的中间人)、行会等来协助官府执行相关政策。这一改变( )A、体现城市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使商业组织成为市场管理主体 C、表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弱化 D、适应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
9、《礼宾图》(右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 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东罗马帝国、高丽及少数民族)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
10、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 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
1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 )A、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B、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
12、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从共和末期开始就形成了向民众提供公共休闲活动的传统,罗马社会的各种娱乐设施空前发展,其建造者往往是各级当政者。至图拉真时代,大竞技场的座位已达25.5万个,庞培剧场可容纳2.7万名观众。此外,当政者们还举办或资助举办其他名目繁多的娱乐活动,比如图拉真曾举办过历时120天的庆典,包括各种主要的娱乐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先后有1万多头野兽丧生,1万多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搏杀。“每位皇帝都尽力超过其前任,导致赛会需耗费巨额公共及私人财产。参加赛会都是免费的”。
——摘编自郭东波《社会公共生活的转变: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时期》
材料二 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春,汉政府在上林苑“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史籍记载的两次百戏演出都是为招待外国使者而举办的,之后再未见类似记载。汉朝的娱乐活动仍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与祭祀、农事难舍难分。汉朝之社日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是普通百姓最为重要的娱乐活动,百戏与乐舞共同应用于社祭活动中。汉朝也有对抗性竞技活动,比如斗兽与角抵,但汉代的斗兽活动实质是表演,绝非屠杀,而且很快演化为具有娱乐色彩的角抵戏。
——摘编自马新、陈树淑《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之比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共同特点。(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娱乐生活的不同及其原因。(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娱乐活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
14、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违背),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 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用葛藤把棺材捆住),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下》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儒、墨、法家)中记述的禹形象。(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 -
15、东周时期,周桓王与郑国矛盾激化,便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
16、《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度 D、宗法制
-
17、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渔猎采集 D、从事原始农业
-
18、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 B、冶铸技艺的提高 C、周王室的衰微 D、现实社会的发展
-
19、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 )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 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
20、西汉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实行小亩制,即百步为一亩;洛水以西的地区实行大亩制,即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晚年,改革亩制,统一实施大亩制,且仍保持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一举措旨在( )A、思富养民 B、加强地方管理 C、开源节流 D、统一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