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论及“良吏”的判定标准:其一,明法律令;其二,人臣之忠。这种判定标准最能说明秦朝( )A、治理国家遵循以法治国 B、以品行作为选官标准 C、官员评价服务专制统治 D、重视官员的法律素养
-
2、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
-
3、《论语·八州》中记录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守礼仪有什么用?”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真诚地关爱他人 B、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重视以行动去践行礼 D、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4、周代的射箭比赛有一系列的规定:在距离上,“天子射百二十步,诸侯九十步,大夫七十步,士五十步”;在箭靶上,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大夫射虎豹,士射鹿猪;在所行的射仪、射时所配音乐方面也均不相同。这些规定( )A、说明分封制以宗法制为保障 B、有利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C、体现体育活动的阶级性特征 D、强调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
5、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下图)的主要依据是(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
6、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7、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共同特征。(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分析第⑥时期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
8、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 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
9、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
10、明武宗初,宠太监刘谨,别立内厂,使谨主事,并东西厂亦在监察之中。武宗坐朝,有人投匿名书于路旁,数谨罪恶。瑾便矫诏,诏百官三百余人,跪在午门外,加以诘责。材料反映了当时(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内阁权势膨胀 D、监察制度的完善
-
11、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佣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
12、元代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分别掌行政、财赋、军事等政务,重要政务还需行省官员集议,会议结果要议者署名画押形成定议。元代行省的权力运作( )A、缓和了君权相权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边疆管理与内地的一体化 C、兼顾了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D、开创了地方官员集体议政的先河
-
13、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划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一举措( )A、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增强了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了经济文化格局的演变 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
14、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
15、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募役法”,将原来在民间按户等轮流派差役的做法,改为征收“免役钱”,雇募他人应役,引起激烈的争议,其中支持该举措的以南方人为核心,而反对派领袖多为北方人。据此可知( )A、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B、该措施直接导致统治集团分裂 C、该措施极大地加重了人民负担 D、侧面反映出北宋经济重心南移
-
16、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幸普安郡制》(节选)。该诏书的发布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 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 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
-
17、东晋道学家葛洪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异化现象,是由于朝中的坏人没有消除,贤良之才未能登朝的缘故。他还认为,上天虽然居高却能监察人间的善恶,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由此可知,葛洪( )A、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B、抨击了官场政治黑暗 C、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重视对百姓的道德教化
-
18、《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 )
少数民族首领
记述内容
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
“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
前秦皇帝氐人苻坚
“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
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
“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
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
“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 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 -
19、下表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户口数表(据当时官府户籍统计所得约数),影响其中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0
西晋
280年
2400000
16160000
A、社会秩序的变动 B、户籍制度的调整 C、中央集权的消长 D、人口的大量流动 -
20、汉代民间资本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雇佣劳动,一般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支付报酬,也存在以粮食支付雇值的情况。如居延汉简《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中就有“市庸(佣)平贾大男日二斗”的记载。这表明汉代( )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产业经营方式较灵活 C、统一的货币体系形成 D、未真正推行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