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北京西南的琉璃河发现一处西周遗址,其中一座大型墓葬出土青铜器的铭文揭示,墓主“克”是燕国国君。由此可知( )A、《史记》所载史事需经考古证明 B、周的政治势力已达到今北京一带 C、周朝的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D、周天子对北燕地区实施直接管理
-
2、右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陶器为黑陶,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
特征3:有大量稻壳遗迹和猪、狗、水牛等家畜遗骨
特征4: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仰韶文化 -
3、阅读表格及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
政权
相关制度建设
汉
宋、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台谏并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契丹
辽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党项
西夏
基本模仿北宋,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①
金
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蒙古
元
在地方实行②
材料二: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誉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表格处①、②的内容,并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并作简要评价。 -
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入大转型、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宗法分封体制趋于瓦解,社会阶级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士阶层的人数因而大增。与此同时,王官之学散于百家,学术也不再垄断于“官方”,士阶层因拥有“知识”而逐渐掌握“话语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阶层。
——摘编自高伟洁《“士至于道”与传统士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春秋战国时期为核心的考查》
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
5、下面为明洪武年间部分防区卫所数量统计图(单位:个),据此可知,明初( )A、海防安全受到重视 B、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 C、政府保障漕运安全 D、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
-
6、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A、导致了冗官冗吏问题的突出 B、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C、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D、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
7、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据现代学者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这种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A、商业发展导致财政危机严重 B、政府缺乏控制通货膨胀机制 C、商业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出现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
8、据《宋会要辑福》记载,从熙宁三年(1070年)至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兴修水利一万七百九十三处,受益农田三十六万多顷。这一记载说明( )A、庆历新政以农业为中心 B、宋代耕地面积增加 C、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显现 D、南宋重视农业发展
-
9、有学者认为,宋初制度的制定针对性过强,制定时主要从消极方面考虑,尽量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并非从积极方面考虑,使国家机器如何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这位学者意在说明,宋初制度的制定( )A、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 B、利于宋朝的长治久安 C、遵循崇文抑武的理念 D、隐含严重的统治危机
-
10、魏晋时期的高僧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认为名教礼法与佛理可以互补。他在庐山讲经,就讲诵《礼记》《毛诗》。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占据统治地位 B、儒家经典遭到质疑 C、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D、佛教的本土化倾向
-
11、下图中吐蕃大臣禄东赞(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这体现出( )
唐《步辇图》(部分)
A、区域织造技术趋于一致 B、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 C、技术的交流具有多向性 D、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 -
12、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说:唐代科举的重点在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其中,进士科最为热门。玄宗后以诗赋取士,由此,唐诗成为正式的考试科目,作诗不仅仅是一部分诗人们的事情,而是具有了现实的意义,成为统治阶级共同的教养。作者意在说明( )A、科举制促进了政治认同 B、科举制促进了文化繁荣 C、科举制促进了儒学传播 D、科举制导致了学优则仕
-
13、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这说明( )A、租佣调制的持续实施 B、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C、两税法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14、“(隋朝)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由此,隋朝政府( )A、广设粮仓 B、开通大运河 C、七次南巡 D、兴建洛阳城
-
15、魏晋时期,麦、菽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该现象( )A、有利于南方统一北方 B、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消除了区域间的差异 D、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6、魏晋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魏晋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反映了(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 C、儒学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影响价值取向
-
17、北方民族穿胡服便于骑马射箭,又利于保暖。北魏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体现了( )A、北魏统治基础脆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少数民族实现汉化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18、汉初统治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求边疆稳定;汉武帝则主张对匈奴强硬,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前往征讨。汉代统治者对匈奴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的素质 B、国家综合实力 C、匈奴实力强弱 D、边疆地域大小
-
19、《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 )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 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
-
20、尚书令,产生于秦汉之际,其主要负责文书传递,级别较低。汉武帝提升了尚书令的地位,武帝此举旨在( )A、削弱相权 B、加强皇权 C、整顿吏治 D、打击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