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材料二:

    当时(“一五”计划时),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建设工作中, 自己还不会走路,只能照抄苏联经验,并且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进行建设……(现在) 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

    ——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共产党人“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 的表现。毛泽东称苏共为“最好的先生”是基于哪些方面的现实考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自己还不会走路”到“学会自己走路”,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袁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年) 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一一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 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 《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 3、有清一代,皇帝每日召见官员,以处理政务、获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清朝召见制度简表

    召见时间

    乾隆帝卯正(6:00)开始召见,道光帝在寅正三刻(4:45),成午帝常在辰刻(7:00),光绪帝亲政以后,召见时间是在寅正(4:00)

    召见内容

    君臣对话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各地的吏治民情、人丁钱粮、水利水患等。皇帝若召见新任官员,首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考察,检测其知识储备和行政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新职,并给出施政指示。晚清时期,中国与外国交往越来越多,皇帝还从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口中了解对外交往的演进、国际形势的变化

    召见对象

    多为京中各部院空官、新任的京官、外省官员等

    召见奖赏

    一些在奏对中表现出众的官员,则会得到御制诗、荷包等奖赏

    制度衰徵

    召见制度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内政交化剧烈、外国侵略频繁,在成丰常北逸承德、光绪常遭受慈禧软禁、慈禧与光绪帝西退陕西的情况下,皇帝也难以顺利地召见新任官员

    ——据郭黎鹏(清朝召见新任官员制度探析》 整理

    材料二

    以下为晚清时期的一段召见实录:

    1867年,行将访问欧美的志刚和孙家谷受到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召见的对话:

    谕:何时起身?

    奏:于明日由衙门起身。

    谕:由何路行走?

    奏:由陆路到上海上火轮船,经日本过大东洋到米里坚; 由米里坚渡大西洋到英吉利,过海到法兰西; 往北顺路到比里时、荷兰、丹麻尔、瑞典、俄罗斯;往南回路到布路斯;再南仍经法兰西到西班牙、意大利;由中海经大南洋;顺广东、福建、江浙中国海面, 自天津回京。

    谕:随从人务须管束,不可被外国人笑话。

    奏:谨当严加管来,不准其在外滋事。

    ——摘编自志刚《初使泰西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提炼一个关于“清代召见制度”的历史观点,并援引材料一中的相关史料,说明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召见实录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状况。
  • 4、图2所示为1914年法国的宣传海报。上方文字是“1914年的比利时英雄”,旗帜文字为“文明□□”,图中人物头皱当时德国陆军普遍使用的尖顶盔,人物下方是名为“洛瓦尼”和“列日”的两座比利时城市。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应是( )

    A、控诉德国入侵邻国的战争暴行 B、祝贺协约国集团的征战凯旋 C、表达对大萧条时期民众的同情 D、强调同盟国作战的正义性质
  • 5、下表可用于解释( )

    表:生产和出口货币金属的地区

    货币金属

    主要产地

    次要产地

    白银

    墨西哥

    东北欧

    秘鲁

    技斯

    日本

    中亚

    暹罗、缅甸、越南

    黄金

    西非和东南非

    日本

    西风美洲(16 世纪)

    波斯

    巴西(自1690 年起至18 世纪)

    中国

    东南亚

    日本、瑞典

    英舅马来亚

    注:铜和锡有时熔成合金,二者都用于低价铸币。
    ——摘编自[德]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A、古今货币材质的变迁历程 B、亚非拉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动因 D、近现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 6、图1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 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 7、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 8、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三: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3)、据材料三,朱熹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之政“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1)、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用史实说明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的演变。

    战国

    出现了商业区“市井”

    西汉

    都市商业繁荣

    王莽新朝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两宋

    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鄂州、江陵

    明清

    北京、苏州、湖州、杭州等传统大都会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等若干市镇

    ——据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整理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古代商业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 11、明朝成化二十年,从南京户部主事张伦建议和户部覆议,调“淮安、瓜洲(江苏)兑运粮十万石,南京常平、乌龙潭等仓粮十万石,运至沔池县(陕西)。令河南、山西、陕西三司委官转运……以备赈济”,获宪宗批准。这表明当时( )
    A、粮食远途贸易的规模大 B、社会救济已能跨区域动员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快 D、粮食储备依赖于江南地区
  • 12、清初官员的题奏本章均由内阁阁览票拟呈皇帝阅读。而雍正即位后对奏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奏折的处理纳入军机处的轨道,并对奏折批复加盖“办理军机处”印,禁止他人拆封,以此直接传达圣谕。这一制度变化(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密切了君臣关系 D、保障了政令畅通
  • 13、明中期以后,皇帝由司礼监下达到内阁的“意旨”即红本,如不经过内阁审批,就无法变成“圣旨”。这说明当时( )
    A、行政运作遵循程序 B、司礼监从属于内阁 C、内阁的职能发生变动 D、内阁把持政务决策权
  • 1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仓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D、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 15、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 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 16、两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来到城市、矿山、茶园、盐场,或独立经营,或做小商贩往来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耕经济的衰退 C、“抑商”政策的废除 D、人身控制的松弛
  • 17、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 )
    A、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 B、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 C、破解了藩镇割据的难题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18、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 19、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衡机制 C、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 D、士族专权威胁皇权
  • 20、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 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 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上一页 868 869 870 871 8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