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213条规定:“夫应该保护妻,妻应顺从夫。”即使在继承法领域,《法国民法典》对家庭财产利益的赠与自由与遗嘱继承自由也有极大的限制。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A、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性 B、注重协调社会阶级间的差异 C、突出了其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阶段性
-
2、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最初只限于咨询、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一般由贵族充任。但公元前312年的《奥威尼法》规定:负责选任的监察官得宣誓把“各种高级官吏中最优秀的人物选入元老院”,还规定每5年重新审查一次元老院的名单,依法吐故纳新。这一变化( )A、使元老院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有利于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C、导致了监察官员的大权独揽 D、扩大了罗马公民的选举权
-
3、1902年,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栏目设计努力向《钦定蒙学堂章程》靠拢。如图所示为该画报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介绍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这表明《启蒙画报》( )
A、迎合了清政府的教育改革 B、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意在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D、注重总结传统科技成果 -
4、清朝统治者鼓励“直言”,不断督促监察官员多所建白,强调“国家设立都御史科道官,以建白为专责”,但科道官员“往往心怀畏惧”,“奏疏寥寥”,“建白甚少”。这主要是由于清代(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监察机构机能的削弱 C、奏折制度的广泛推行 D、文字狱强化思想控制
-
5、元朝行省长官总揽一省的政务、司法甚至军事。在特殊情况下,行省长官可以根据事情的紧急情况,在没有办法提前报备的情况下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由此可见,元代的行省制( )A、削弱了皇帝的决策权力 B、蕴含鲜明的集权色彩 C、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D、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
6、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定(民户)为九等,上四等户令充役,下五等户并与免。
宋代九等户制下所有人均需承担徭役。
B
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C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租佃关系发展,货币信贷出现。
D
望吴侬之野,茅屋炊烟,无穷之极,皆佃户也。
客户侵占主户田宅为己有。
A、A B、B C、C D、D -
7、文书传递又称为“行”或“行书”。睡虎地秦简《行书律》中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毋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文书是国家控制官吏的工具 B、文书在行政管理上产生巨大作用 C、文书制度相关法律发展完善 D、文书传递的时效性得到较大保障
-
8、有学者发现,宋朝135名宰相中,111名都是进士出身,少数通过资荫、摄官、举荐等途径入仕。“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这体现了宋朝( )A、社会流动的增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门第观念的流行 D、科举制度的衰落
-
9、据《贞观政要》记载: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时任门下省侍中) 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亦取。’ 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材料最能说明当时( )A、相权分散皇权加强 B、宰相参政职能强化 C、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D、行政效率较大提高
-
10、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表1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地区类型
朝廷征召
随帅来朝
弃帅来朝
藩帅推荐
因入卫等留京
顺地藩镇
13
3
1
1
5
割据藩镇
0
3
6
3
0
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 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 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 -
11、如图是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出土的乐舞迎宾图,图中可见一头戴飘带高帽、鼻梁高挺、身着短袴的胡人舞者,双手持股鼓欲意击鼓,其前面还有一名汉人长袖舞者倒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代( )
A、胡汉文化交融趋势凸显 B、西域的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C、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D、对外艺术交流形式丰富多元 -
12、商周时期,殷人认为天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形成了“以德配天”的天命思维,对天由“祭”转化为“礼”。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命观由兴起走向衰落 B、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C、治国思维凸显人文理念 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 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有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 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年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1)、 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图片宣传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以必渐,勤则得多
西汉·孔臧《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
宋·江端友《戒子通录》
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
南宋·赵鼎《诫子勤廉》
凡在朋侪中,切戒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
元·许衡《许鲁斋语录》
立身修行之道……要须立得诚实两字,则各成片段,皆可以自立于世
明·吴麟征《教诲语》
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去,有志者事竞成矣
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 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 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畛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 -
17、启蒙时代法国人看重文明史,如伏尔泰撰写的《风俗论》;19 世纪和20 世纪上半叶英国人看重文明史;“二战”后,文明史的撰写权、解释力就逐渐落入美国之手。据此可知,文明史的撰写( )A、标准主要由文明古国构建 B、取决于世界大国的经济实力 C、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D、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原则
-
18、1927 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如要求尽量运用农业资金以从事工业建设,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不仅是与农民在政治上的破裂,而且也是破坏工业本身的原料基地,破坏其国内市场,破坏输出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平衡。”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对工业从农村吸收资金有所限定 B、利用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工业建设 C、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D、积极调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局面
-
19、18世纪下半期和19 世纪上半期,“欧洲世界经济突破了它在漫长的16 世纪创造的疆界,并开始将巨大的新地带并入它所包含的有效带动分工中”,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概念、核心与外围产业的边界。这主要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早期殖民扩张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20、下图为画作《杜桑将军将两封信交给英军将领》,刻画了1798年海地领导人杜桑将军把信递给在海地统率英国军队的一位将军。信中指出法国政府特派员要求杜桑抓住英国将军,而杜桑拒绝执行命令,原因是他不能因食言而使自己蒙受耻辱。画的下面,有海地的图画,铭文是“自由、平等!”。这幅画反映了海地( )
A、民族民主意识增长 B、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 C、联合英军反抗法国 D、拥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