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中国三线建设区域划分示意图。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中国三线建设区域划分示意图
A、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B、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C、受到左倾思想的深刻影响 D、贯彻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理念 -
2、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尤其近代,百姓饱受水患之苦。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启动,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仅用75天即全部完工,极大缓解了旧中国长期以来困扰民众的荆江水患。该工程的修建( )A、反映了“大跃进”之下的冒进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C、得益于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D、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
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强行以200∶1的比率将华南和华中地区的日伪货币兑换成法币,而比较适当的比率应该是此比率的一半,民众的存款和现金积蓄就这样骤灭了。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 )A、影响了战后政局发展 B、限制了英美在华势力 C、构建了现代金融体系 D、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
4、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梁漱溟在山东创办乡农学校,鲁西数万民众在乡农学校系统领导下,宣誓对日抗战自卫;1938年至1944年重庆大轰炸期间,众多难民自发参与救助,实践“抗战报仇”,甚至许多儿童也积极要求参加战时服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战时国民教育取得显著成果 B、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大轰炸激化了中日民族矛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5、如表中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的实质是( )
时间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
1927年6月
“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第一次提出了“上山”思想。
1927年7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1927年8月
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1927年9月
在秋收起义受到严重挫折后的文家市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上山做“特殊的山大王”的主张。
A、转变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 B、倡导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C、暂时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D、鼓励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
6、 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李大钊当即决定筹建北方铁路沿线各车站、矿山、城市党团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为后盾,一线有难、各线支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 )A、彰显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 B、展示了工农力量的强大 C、积累了中共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 D、加快了中共创建的进程
-
7、 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建议在中央设立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康有为此举意在( )A、完善清朝政府机构的设置 B、扩大维新派的政治影响 C、规范清朝政府议事的程序 D、界定光绪帝的权力范围
-
8、 明朝中期太湖地区稻田多采用人垦与牛耕相结合的套耕方法。但清中期后,这种套耕方法逐渐消失,在太湖地区南部一些地区基本不再使用牛耕。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国家赋税制度变革 B、高产作物的传入 C、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D、人口的快速增长
-
9、如表中的史料记述可以用来研究的时代主题是( )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三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A、国家统一趋势 B、理学创新 C、政治制度弊端 D、民族迁徙 -
10、下图是古代中国界画的代表作。界画,通常是指以界尺为工具画出亭台楼阁的工笔山水画,据说其所绘建筑物,工匠甚至可以直接换算尺寸进行施工。据此,对界画的理解合理的是( )

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局部
A、旨在展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B、注重结构严谨和准确写实 C、成为宋时文人绘画的主流 D、体现了绘画的商品化趋向 -
11、 东晋时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期的广州因为海上贸易的兴盛而富庶,称雄海内外。东晋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南北政权的竞争 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江南经济的发展
-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并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的思想潮流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 C、民族间矛盾的消除 D、官修史书取得重大突破
-
13、 中国早在西周初年就有了射箭、摔跤、御车等体育竞技比赛。但当时的体育竞技并不重视比赛成绩,而是强调比赛过程中礼仪规范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周初体育竞技比赛的开展( )A、体现了分封制管理效率 B、说明了体育源于战争的需要 C、凸显了体育的教化功能 D、印证了儒家的社会主流地位
-
14、下图所示,在距今约4600-4000年的中国龙山文化时代,文化上的“逐鹿中原”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据此可知,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 )
A、文明程度领先于周边地区 B、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C、中央集权的城市国家形成 D、铁制工具广泛应用于生产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币问世以来,在印制和防伪技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表所示为各套人民币的相关信息。
发行时间
代表性技术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正式发行,1955年5月停止流通)
采用在票面图案中加入“暗记”(即将图案放大后,会出现特定的口号字样)的防伪方式,未使用水印、紫外线荧光物质等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开始发行,1964年4月、1999年1月、2007年4月分批次停止流通)
开始采用水印防伪;其中3元、5元、10元的钞票由苏联代印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开始发行,1999年12月纸币停止流通、2000年7月硬币停止流通)
全部使用国产印钞机印制,在国际印钞界首次实现干胶印一版多色接线印刷,和广泛使用安全线技术的欧美货币相比,“个性”十足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开始发行,2018年5月停止流通,个别小面额除外)
1元以上的主币上增印了盲文符号;采用多种雕刻制版、多色接线新技术,以及防伪安全线(全埋式)
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10月开始发行,为现行人民币)
券别结构、钞票材质、制版印刷等全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2015年11月,100元纸币调整了票面图案、防伪特征及布局,机读性能进一步提高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名片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展”(2018年)展会内容整理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条人民币发展线索,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发展线索源自材料,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6、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
1 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
2 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
3 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演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原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主席说,“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了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被写入了联合国文件。直至今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在国家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恩来积极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1956年到1965年,周恩来多次出访亚非国家,足迹遍及两大洲20余国。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会谈,取得许多成果。他的亚非之行掀起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的热潮,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团结与日俱增。周恩来也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争取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在中法建交、中美建交这些改变国际格局的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心血和智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8个增长到107个,且在此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付出和领导。
——孙旋《新中国外交的中流砥柱》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与中国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周恩来为新中国外交做出的主要贡献。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唐书》载:“(唐高祖)武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吊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961年秋,赵匡胤当众劝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释大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史称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鲩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牵制,规定驻京部队与地方部队实行轮换制,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牵制宰相,设立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又设度支、盐铁、户部(称三司)分制宰相的财权。963年,“命户部侍郎吕余庆权知潭州”,形成了以中央文官充任州一级长官的制度,节度使或卒或徙皆以文臣代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税收余额由转运使全部送至中央。这些措施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据史绍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高祖推行官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官制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
19、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上述措施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B、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 C、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
20、19世纪,美国总统杰斐逊宣扬“平民政治说”和“官职轮换说”。他认为政府工作很简单,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可以胜任,因此在竞选中获胜的政党就应该将政府职位授予本党人士。这种认知客观上( )A、导致了政局不稳以及政治动荡 B、造成政党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 C、有利于打破政府的贵族化传统 D、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