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美国1964年民权法规定:任何人均有权在公共场所或地方享有自由,不得因种族、肤色、宗教或出身国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隔离。对这一法案的出台,理解正确的是( )

    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②美国黑人进行了长期的民权斗争

    ③在法律上开始承认黑人的公民权       ④触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2、《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他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了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该评论( )
    A、指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B、看到欧洲推行福利政策阻力重重 C、揭示了高福利政策存在的弊端 D、希望欧洲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3、史学界普遍认为冷战爆发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而导致的美苏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有学者从战后英苏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认为是英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制定了“联美反苏”政策,美国加入后,因实力雄厚取得反苏阵营的领导权。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种观点之间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 B、英国诱因观点不具有普遍性难以成立 C、客观历史事实的认定基于不同的解释 D、多视角的分析开阔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 4、在1945年4月至6月成立联合国组织的旧金山会议上,由于中小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代表以及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争取,对纳粹德国大屠杀暴行的揭露,联合国宪章草案增加了七项人权条款。这些条款( )
    A、清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B、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 C、协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确保了人权制度进步
  • 5、下表所示为1971~1977年美、日两国在新加坡制造业方面的累计投资额(单位:亿新元)。这反映了新加坡( )

     

    1971 年

    1972 年

    1973 年

    1974 年

    1975 年

    1977年

    美国

    5.01

    8.4

    9.92

    10.82

    11.18

    13.66

    日本

    1.08

    1.37

    2.37

    3.54

    4.54

    6.33

    外国对新加坡制造业投资额

    15.75

    22.83

    26.59

    30.54

    33.8

    41.45

    A、充分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 B、殖民地化程度提高 C、坚持开放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D、经济依赖对外贸易
  • 6、有学者指出:“经过二战时期战时经济对计划的刚性需求和细化安排,计划经济变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一种不可更改、天条铁律般的固定模式。不仅备战经济、战时经济如此,就是战后和平年代的经济,亦复如此。”这一观点可用来说明( )
    A、计划体制阻碍战时工业发展 B、走市场经济道路具有一定必要性 C、战后经济深受传统体制掣肘 D、经济领域完全背离马列主义原则
  • 7、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民族自决原则开始确立 C、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 8、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移民到美洲分布越来越广泛
  • 9、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D、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 10、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引述了塞维尔皇帝和安多宁皇帝的批复写道:“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而生活的。”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上述罗马皇帝的言论( )
    A、表明皇帝的威严源自法律 B、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C、有助于罗马弘扬法治精神 D、印证了罗马法系统完整
  • 11、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 )

    195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废除男享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 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D、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 12、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 )
    A、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 B、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 C、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 D、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
  • 13、明朝洪武年间“各府州县皆置东南西北四仓,以贮官谷”,以起到“遇有水旱饥馑,以贷贫民,民受其惠"的作用,但到宣德年间出现了“仓廒废弛,谷散不收,甚至掩为己有”的状况。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B、基层组织管理不善 C、民间义仓大量出现 D、政府管理监督不力
  • 14、某著名学者指出,行省弥补了传统郡县制的不足,元中央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并以其内部特有的机制,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成熟、稳定的建制。该学者意在说明行省制( )
    A、细化了中央与地方权力 B、聚集境内财富以提供中央需要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D、借助分权与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 15、关于宋代交子在四川的出现,史学界一般认为是铁钱太重阻碍了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后又有学者提出,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钞币的产生。据此可知,关于交子在四川最先出现的认识( )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C、后期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D、缺少考古实证均无科学价值
  • 16、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 17、如图所示,反映的主题是( )

    A、科举与社会流动 B、察举与加强集权 C、察举与社会流动 D、科举与公平公正
  • 18、荀子在《君道》中指出,中国古代执政者的“乐民”“爱民”,只不过是“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以及“求兵之劲,城之固”而已。据此可知,荀子认为民本思想的实质是( )
    A、驭民工具 B、人民理性 C、以德治民 D、君民共治
  • 19、殷代很多时候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 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 并且往往已经丰扇烂了。穷人即工人每花一文钱都得盘算一下,结果,所有这些按假的甚至常常是有毒的食物都卖给了他们,把成黄油冒充新鲜的出售,糖里面掺上米粉或其他价格便宜的东西,制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也掺上别的东西冒克糖卖,可可里面宫掺有捣得很细的褐色粘土,把泡过的茶叶晒干烘焙然后当作好茶叶售卖。

    (英国) 社会正是在自己的成员最需要它援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去受命运的摆布……我坚决认为:现在已经间接地以个别小冲突的形式进行着的穷人反对富人的战争,将在英国成为全面的和公开的战争。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996年在英国发生的“疯牛病”事件使许多消费者谈“牛”色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员国际流动频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各国的经济依存度日益加深。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强化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仍相对薄弱

    ——摘编自李毅《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制度构建与国际合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恩格斯描述当时英国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观意图。简要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安全状况堪忧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简述推动强化食品安全领域的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意义。
上一页 867 868 869 870 87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