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罗马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D、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 2、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在1764年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 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 一主张旨在( )
    A、凸显契约的神圣 B、保障个人权利 C、确保司法的独立 D、强调法官尊严
  • 3、11世纪,人们对当时的法律现状不满,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 马法的传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的形成 B、工商业经济发展 C、人文主义的复兴 D、教会统治的需要
  • 4、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规民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衅。”据此可知( )
    A、乡约捍卫贵族政治 B、乡约追求政治平等 C、乡约强化专制统治 D、乡约侧重道德教化
  • 5、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即定罪量刑的刑法、行政制度与规则、对律令的补充法典和 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唐政府颁布的《大唐开元礼》是集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之大成的礼 仪法典 。由此可见 ,唐律( )
    A、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B、标志着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确立 C、主张以乡约教化约束乡民 D、反映了思想界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 6、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 国家的常法 。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
    A、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 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 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 7、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资 产阶级有意识进行的社会调节与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一部分。这一“成 功”的重要表现是( )
    A、文官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B、文官对本国工业化作出的贡献较大 C、文官制度首先确立了择优录取原则 D、文官积极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
  • 8、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 。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支持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借鉴中国科举制
  • 9、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的重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 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
    A、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考核法制化
  • 10、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重要的国家考试 。近年来,公务员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逐渐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 。这说明公务员考试制度( )
    A、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提高政府官员思想品德 C、是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D、利于官员的队伍建设
  • 11、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爍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 12、有学者指出:“(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 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C、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D、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 13、自汉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开始在常住地方设立固定治所 。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称国的治所情况 。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称国

    沛国

    九江称

    汉阳称

    称国治所

    阴陵

    刺史治所

    历阳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称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称的防范
  • 14、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 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出土物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画面数量日益上升,集体狞猎等场面逐渐减少 。这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农耕技术取得突破 C、游牧文化完全消失 D、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 15、美国总统弹劾案是根据美国宪法第2条第4款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凡受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轻罪的弹刻并被判定有罪时,应被免职 。如果有足够多的议员投 票认同总统犯有“叛国、受贿或其他重罪与轻罪”,国会将可以罢免总统 。这一规定说明弹劾案( )
    A、加剧了美国党派斗争 B、彰显了天赋人权的理念 C、最终由最高法院审理 D、遵循了权力制约与平衡
  • 16、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属于自治式的民主 , 盲目的自由 , 其实是把多数人认为的真理当作真理而并不是把真理本身作为真理 。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
    A、忽视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B、在民主运作上缺乏理性 C、实际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D、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
  • 17、《明史》载:“至世宗中叶 , 夏言、严蒿选用事 , 遂赫然为真宰相 , 压制六卿关 。然内阁之拟票 , 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 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材料表明( )
    A、内阁权力随时变化 B、内阁始终未取得法定地位 C、宦官专权危及皇权 D、内阁首辅就是以前的宰相
  • 18、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椎之课 , 除支度给用外 , 凡缔串之类 , 悉数送往京 师”。其后 , 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使军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
  • 19、周灭商之后 , 推行分封制 , 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 都朝歌(今河南漠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卓);封召公夷于燕 , 都动(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国当时的历史来看,民族主义是在对抗宗教神权和封建专制王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共同体的情感意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为大革命时期所建立的新的共同体坚持,并体现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法国民族主义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民族主义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法国大革命逐渐蔓延。

    ——摘编自崔卫峰《“民族主义”内涵之我见——以法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特点为例》

    材料二 1908年,刘式训上奏清廷要求制定国籍法,他列举了四点理由:一是主权的问题,认为国籍可以看作是“声张主权的一个要件”;二是与条约的关系,认为海外殖民地的“登录民”(华侨)回到国内置办财产,可能导致“禁止外国人在内地置产”的条约遭到“暗中破坏”;三是应对欧美“出生地主义”国籍法可能对我国“血统主义”传统造成的冲击;四是欲成为近代立宪国家,不论选举或征兵都需要确定国民,“国籍法不可或缺”。该项奏折得到皇帝批准,制定国籍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民族主义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上一页 865 866 867 868 8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