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辽史》记载:“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因俗而治,适应统治区域内不平衡的局面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2、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 “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国家偿付岁币的需要 D、文学艺术的发展
-
3、唐朝学者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但他又借鉴佛家注重禅定修习来提高精神境界。这表明( )A、儒学具有一定排他性 B、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C、儒学正统地位已被打破 D、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
4、“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上述材料是《资治通鉴》对某一制度记载。这一制度( )A、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 B、延续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标志着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D、实现了赋税征收标准的货币化
-
5、在唐朝的科举考试时,主司首先以正经(儒家经典) 为题,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儒家经义的理解。材料反映出( )A、科举取士,公平公正 B、唐诗多是科举考试的作品 C、儒家思想仍处于正统地位 D、儒学在佛、道的冲击下,日益衰落
-
6、表为唐朝后期户口变化表。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 8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A、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B、黄巢起义,朱温称帝 C、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D、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
7、唐初统治者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 “抚民以静”。据此,唐初统治者在经济上( )A、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科举取士,使社会底层人士有机会改变命运 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塑造清廉政治 D、经略边疆,“抚九族以仁”,创造和谐民族关系
-
8、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在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用武力带来新鲜的血液,而汉族以其传统文化及政治制度和农业文明发挥了重要的国家整合功能。下列事件中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西晋宗室发生内战 B、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 C、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D、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
-
9、当代史学家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奖励军功和耕织 B、实行什伍连坐,鼓励互相纠察告发 C、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D、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
10、他提倡有教无类,批评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此外,他还主张( )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 C、相生相胜 D、为政以德
-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以下最能作为其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B、挖掘出来的黑陶胎壁薄如蛋壳 C、古城分布着规模较大的祭坛和神庙 D、各个墓葬之间随葬品差别不大
-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公民大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制社会。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三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材料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体现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图三和图四体现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图一中国古代和图四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的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上的不同。(4)、结合材料四回答建国初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六
材料二:第五条: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第六条: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在西方,科举制度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焕发了新生,科举制成为西方文官制度创立、借鉴的主要蓝本,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原因。(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论这一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15、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C、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D、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
16、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来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持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了病菌携带物一般。”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帽子上写着“不要美元”。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A、英国人法国人拒绝使用美元交易 B、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D、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出现
-
17、“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 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 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
18、《逸周书作摊》中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左传》也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开始崩溃 B、推行按军功授爵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
1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
20、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昏’是“黄昏”的意思,“因”是“就”的意思。在我同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这表明古代婚姻( )A、男娶女嫁已成定制 B、具有浓厚夫权色彩 C、封建迷信思想厚重 D、强调男女婚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