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 2、下列两则材料是对两税法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唐《白居易集》卷2《重赋》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符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后晋《旧唐书》卷《杨炎传》

    A、前者认为两税法意在防止官员枉法 B、后者认为两税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前者把两税法的失败归结于官吏腐败有失偏颇 D、后者对两税法的评价较前者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 3、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东晋帝室联姻概况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颍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对象)

    太原王禕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嘏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颍川荀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 4、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   )
    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 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 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
  • 5、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且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
  • 6、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 7、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坊、手工作坊等遗迹。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聚族而居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的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一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为我国外交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使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形势。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关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村庄有自身长期形成的习惯法即村法,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村头足庄园直领地的实际管理者,也是整个庄园-村庄混合共同体的关键人物,他须经村民选举产生,如遇领主阻挠,村民甚至不惜以集体拒服劳役或支付现金的方式坚守自己的权利。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村庄共同体以地域而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具有共同理念、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摘自侯建新《西欧中世纪乡村组织双重结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中世纪村庄共同体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古代中国乡约组织与西欧村庄在基层治理上的不同之处。
  • 10、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

    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百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

    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

    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美国初始的边疆政策主要指陆地边疆的拓展和治理。通过西进运动拓展西部陆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业资本进入西部,实施赠地及拨款政策,快速发展西部交通。在处理族际关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蛮性的“熔炉”政策,即让到美国西部边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体,产生一个新的文化形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以及美国的飞速发展,其边疆观念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包含陆地边疆、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软硬结合的边疆观念体系。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边疆治理相对于中国边疆治理的不同,并加以评价。
  • 11、19世纪以来,以霍乱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德国呈现频发态势。为此,德国政府于1876年成立了帝国卫生委员会,以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工作;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规定投保市民在生病期间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贫富差距 B、完善福利制度 C、稳定社会秩序 D、构建医疗体系
  •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1863—1947)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产生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这说明( )
    A、福特首创了标准化生产 B、廉价产品出现成为可能 C、人被机器取代失业贫困 D、垄断组织成为生产形式
  • 13、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 14、1906年,清廷设立税务处,除涉及外交支川税项外,所有关于海关关税事务,统归税务处核办,并指挥地方海关监督和通过总税务司(洋员)问接指挥地方税务司(洋员)。这反映出( )
    A、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趋势 B、晚清关税管理近代化的努力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清末新政收回了海关人事权
  • 15、维也纳会议建立了“高级政治”体系,包括维也纳会议建立的全体代表大会、八国委员会、四国委员会。通过各国政府及代表进行外交谈判、商讨并决定处理战后欧洲的一切事务,草拟并通过了《巴黎条约》《最后议定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一体系( )
    A、形成了成员国“全体一致”原则 B、创造了用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 C、加速了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D、体现了大国协调的国际关系原则
  • 16、北魏律规定:“子孙告父母、祖父母者,死。”唐律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这些律文( )
    A、均以道家思想为依据 B、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 C、凸显了礼法合一色彩 D、保证了司法公平公正
  • 17、如表所示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代表成分

    共产党员

    政府人员

    少数民族代表

    商界和宗教代表

    学者代表

    民运领袖

    占比(%]

    14.2

    13.5

    3.1

    1.4

    18.8

    12.8

    代表成分

    国民党员

    军界代表

    妇女代表

    地主士坤代表

    其他代表

    ____

    占比(%)

    3.8

    6.6

    5.6

    17.4

    2.8

    ____

    A、“三三制”原则在党内首次提出 B、国共合作开始深入政治领域 C、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D、边区基层政权组织架构完善
  • 18、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名
  • 19、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 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 20、北宋在设计中央官制时,将行政事务和军政事务分别归属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管理,两部长官皆由文官担任。南宋时期虽仍然设置两套衙署,但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枢密使的情况越发常见。这侧面反映出南宋相较于北宋( )
    A、边疆形势较为紧张 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重文轻武观念加深 D、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上一页 863 864 865 866 8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