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古代雅典城平面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城邦公民具有较高的参政意识 B、神权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C、布局体现城邦精神和审美意识 D、卫城是城邦经济活动的中心场所
  • 2、下表为中国四类产品产量指数统计表。其中产品丙为(    )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万吨)

    1949年

    1952年

    1988年

    1989年

    1932

    22.5

    18.2

    36.4

    242.2

    237.8

    1933

    44.5

    3.5

    147.4

    1046.5

    1071.2

    1936

    5735

    84.8

    119.4

    294.9

    314.1

    1943

    92.3

    17.1

    4146.3

    6438.8

    6672.8

    A、 B、茶叶 C、 D、稻谷
  • 3、下图为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选举运动》的漫画,画面展示的是苏维埃政府门外的一幕场景。该漫画意在强调,苏维埃政府(    )

    A、贯彻精兵简政方针 B、注重创新选举办法 C、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D、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 4、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规定,大学堂毕业称进士,高等及同等程度学堂毕业称举人,中学及同程度学堂毕业称贡生,高等小学及初等实业学堂毕业称生员,均限考列中等以上者。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仍旧沿用 B、社会等级制度受冲击 C、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D、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
  • 5、1877年-1879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1902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 B、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 6、明代《苏州府志》载,“湖中诸山,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民生十七八,即挟资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不归者”。这表明该地(    )
    A、抑商政策松动 B、地区性商人群体兴起 C、经商风气盛行 D、农业生产水平落后
  • 7、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 8、宋代程颢任晋城县令时,“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失所。”程颢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改善地方治理 C、丰富理学内涵 D、传承宗法观念
  • 9、一份宋代煤矿遗址考察报告显示,其使用和建造的是竖井,矿井直径2.5米,深达46米;井下到采煤面有巷道可通,四条较长的巷道总长达500多米。这表明宋代(    )
    A、商品经济繁荣 B、生活用煤量大 C、煤矿分布广泛 D、采煤技术高超
  • 10、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颁布《收田租令》,改革了汉代旧制,将定率田租制改为定额田租,算赋、口钱的人头税,变为了户调制。这一制度的调整(    )
    A、有利于人口增加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加重了农民负担 D、有助于扩大税源
  • 11、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 12、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载:“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权色彩 B、统治者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C、稷作为粮食作物被普遍种植 D、政府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 13、下表为秦汉时期三则与文书相关的文献记录。这反映出该时期(    )

    内容节选

    文献出处

    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

    云梦秦简《田律》

    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汉书·贾谊传》

    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汉书·刑法志》

    A、文书制度开始出现 B、政府决策效率提高 C、国家法律体系完备 D、官僚行政管理严密
  • 14、商鞅变法规定“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一规定(    )
    A、具有礼法结合色彩 B、体现阶层分化趋势 C、确立了封建制度 D、维护了官僚的特权
  • 15、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主席说,“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 不朽的名字” ,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 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中国 100 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 怯懦, 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

    材料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了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被写入了联合国文件。直至今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在国家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恩来积极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从1956年到1965年,周恩来多次出访亚非国家,足迹遍及两大洲20余国。每到一地,他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与各国领导人进行深入会谈, 取得许多成果。 他的亚非之行掀起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交的热潮, 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团结与日俱增。周恩来也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争取与西方国家的友好交往。在中法建交、 中美建交这些改变国际格局的大事件中,都有他的心血和智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6年周总理逝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8个增长到 107 个,且在此期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付出和领导。

    ———孙旋《新中国外交的中流砥柱》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与中国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周恩来为新中国外交做出的主要贡献。
  • 16、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两种制度分别有何优劣?先来看看被绝大多数大臣支持的分封制。分封制度的起源很早,以西周初期为例,周天子把整个国家的土地分给王孙贵族、有功之臣们,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国家,前提是必须要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出兵的时候要随同征战。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分封出去的国家该怎样管理,那都是诸侯的事情,周天子不用操心。 然而分封制的弊端也很明显:时间一久,诸侯与中央关系日益疏远,难免跑出来几个心存异心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一旦做大做强,就开始不听朝廷号令。 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与分封制相比较,……的优势在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严格服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政令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直接便捷,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长官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不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危及中央,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郝思新《中国古代治理智慧》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以法削割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汉武帝) 从之。

    ——《资治通鉴·汉纪十》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解决“诸侯互相争霸,战争连绵不断”而实施的地方制度,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而实施的措施,并写出北宋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
  • 17、“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 )
    A、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 18、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在评价香港回归 10 周年时说: “十年前, 中英两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的智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法( )
    A、已经成功应用于港澳台问题的解决 B、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给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D、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升华
  • 19、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这部宪法( )
    A、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对统一全党思想和开展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20、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和收入大于支出的原因分别是( )

    年份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总收入(亿元)

    487.12

    572.29

    356.06

    313.55

    342.25

    总支出(亿元)

    543.17

    643.68

    356.09

    294.88

    332.05

    收支差额(亿元)

    -56.05

    -71.39

    一0.03

    18.67

    10.20

    A、抗美援朝 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B、中苏关系恶化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上一页 863 864 865 866 8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