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 2、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

    材料: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涉及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所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 3、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财政收入情况表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 4、自1912年起,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例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些斗争包括(    )
    A、保路运动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 5、新文化运动是由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下列各项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有(    )
    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D、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 6、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曾言:“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荤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 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梁启超( )
    A、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 B、主张改革旧式官制 C、反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D、力求实行共和政体
  • 7、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内容上都有的条款是(    )
    A、允许在中国设厂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 8、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和中国商人制造海船,禁止中国史书出洋,也禁此中国人教授外国人授汉文,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采取排斥态度。由此可知,该政策(    )
    A、阻断了中国同西方的一切交往 B、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C、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D、阻止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 9、北宋初年,一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另一方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这些举措客观上(    )
    A、改变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 B、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增强了对抗外敌的军事实力 D、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
  • 10、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有(   )
    A、法显西游天竺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日本遣唐使来华
  • 11、历史上的诸多民族不断参与中华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下列属于少数民族制度建设成就的是( )
    A、猛安谋克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南北面官制度 D、南北分卷制度
  • 12、西汉建立初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基本上都沿袭了秦代模式。以下能够体现“汉承秦制”的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察举制 D、郡国并行制
  • 1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C、消除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障碍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 1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 15、马勇在《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中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认为(    )
    A、温情敬意是历史基本史观 B、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第一人 C、民族危机引发了民族觉醒 D、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沉沦
  • 16、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主要是通过本国金融体系以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的,并非政府直接投入。而晚清洋务运动所需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虽然打着股份公司的旗号,但其控制权都在“洋务派”手中。此学者旨在(   )
    A、说明洋务运动无法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 B、比较近代中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差别 C、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有限 D、肯定近代西方在金融业方面的成功
  • 1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把西方人当做琉球人或高丽人看待。1844年,清朝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1861年,清政府建立专掌外交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䜣亲自主持。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外交彻底瓦解 B、清朝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中国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D、清政府努力维护国家主权
  • 18、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 19、在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每一个奴婢都是鲜活的,她们虽然身份卑微,但拥有高尚的心灵和纯洁的灵魂,贾宝玉也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他们打成一片,这类情节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当时(    )
    A、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批判 B、经世致用思想广泛传播 C、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 20、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上一页 862 863 864 865 8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