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这段歌词创作的背景是(  )
    A、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北伐进军长江流域,胜利在望 D、一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
  • 2、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
  • 3、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的改革。两国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第一,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办法,择优录取;第二,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第三,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据此可知(  )
    A、改革实现了两国政治的民主化 B、两国在政治上实行权力的制衡 C、两国在完善政府结构,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 D、两国通过文官改革消除了官员腐败
  • 4、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 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世族势力的强化
  • 5、《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 6、史学家严耕望说,秦汉时代,“郡守有丞以佐之,由中央任命,但无实权,而太守自辟用之,卒、吏、书、佐反较有权”。这说明(  )
    A、集权与分权是绝对的 B、地方出现了割据局面 C、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 D、地方上有一定的实权
  • 7、《日落紫禁城》中写道:“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一一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 8、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9、1912年4月,孙中山在《上海南京路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说道:“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他强调(  )
    A、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打击私人资本的垄断地位 C、践行扶助农工政策 D、国共合作的社会理论基础
  • 10、美国思想家杰斐逊在论述弗吉尼亚州议会权力时说:“这些权力由多数人行使而不是由一个人行使,也不会减轻(暴政的程度).一百七十三个暴君(弗吉尼亚下院有一百七十三个议员)和一个暴君一样,都会压迫人。他们即使是由我们自己选出的,也不会有什么好处。一个选出来的暴政并不是我们争取的政府”。在此杰斐逊主张(  )
    A、权力分立 B、议会至上 C、强权政治 D、主权在民
  • 11、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 12、默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雅典那时有一种活泼的目由,以及礼节、风俗和精神、文化上活泼的平等…在不违背这种平等和这种自由的范围以内,一切性格和才能上的不同,以及一切特质上的参差,都得到了最无拘束的发展,都在它的环境里得到了最丰富的刺激来发扬光大。”作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
    A、便于个性发展 B、追求平等自由 C、促进文化多元 D、注重精神自由
  • 13、2011年10月15日﹣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聚焦文化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议还通过决议,决定中共十八大于明年下半年举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如图能反映的是(  )

    A、汉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B、古希腊的三权分立体制 C、美国的权力均衡体制 D、不同的民族创造出的不同的政治文明
  •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我们应该承认皇位世袭,是中国以往政治条件上一种不得已或说一种自然的办法。”在这里,“自然的方法”指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官僚制
  • 15、从地图的信息中可以判断是中国古代的(  )

    A、大秦王朝 B、西汉初年 C、东汉政权 D、南宋政权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分期”就是对历史进行分段地研究,这是一种对历史进行研究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关于历史分期问题,五种形态学说长期在新中国史学界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历史编纂学说的主要工具和方法,该学说认为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1978年以后,学术界对历史阶段划分开始了新的探索。叶文宪提出中国古代历史分为酋邦时代(五帝时代)封建王国时代(夏商西周)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和专制帝国时代等几个时代。冯天瑜将中国历史时代划分为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民国、人民共和国)。这些时代划分对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对于从新的角度认识历史有重要启发意义。

    ——焦培民《中国历史分期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叶文宪先生历史分期的角度与五种形态学说的不同,试分析历史分期的多元化对历史学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空白处的填充,并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新时代”的内涵。

    中共党历史年年表

    历史时期

    历史阶段名称

    1921年7月—1949年10月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78年12月—2012年11月

     

    2012年11月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韧性,即柔而不弱、刚而不脆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和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表达。近代以降,帝国主义加之国内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将中华民族的“弯枝”压到最低点,人民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看不清中国要到哪里去。将历史的“弯枝”以救亡图存的保护机制、动力机制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弹出去,成为民族韧性指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最深刻的根据。

    ——摘编自《民族韧性:民族复兴进程的透视》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以“韧性”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 1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这一年……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这些成就的取得( )
    A、推动了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B、得益于广大民众对民族品牌的高度认可 C、反映了中国主导下全球科技新发展 D、展现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
  • 20、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被誉为“春风第一枝”,理论界之“春雷”。该文在创作中经过了反复的研究论证,最终毅然决定将“唯一”写入标题。这一决定( )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B、从根本上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C、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上一页 866 867 868 869 8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