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天下观”是中国古代儒家精英用来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下表是中国历朝代表人物的天下观。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依据材料,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天下观”,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摘编自铁道部《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 3、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4、18世纪,德国文学家高特舍特对文学中所有抒发感情、发挥想象的成分都持否定态度,主张摈弃巴洛克戏剧中常见的低俗文风,剔除歌剧式的幻想成分,以道德教育为宗旨塑造特定的人物类型。这反映出当时( )
    A、理性精神影响文学理论 B、人文主义精神受到质疑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进步 D、社会道德出现严重问题
  • 5、下表为1846—1865年英国海外进口变化情况表。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海外贸易霸权地位确立 B、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 C、垄断组织对外扩张加强 D、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 6、公元603 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公元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 7、历史学家卡特利奇指出,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得中东地区希腊化,这片地区后来成了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基督教在这里产生并开始传播。基督教虽然产生于东方,但它在某些最有政治影响的形式中却成了西方的,而它也实际上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支柱。上述观点 ( )
    A、肯定了希腊文化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B、强调希腊和非希腊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C、反映了城邦时代希腊文化的高度繁荣 D、承认了东方文明对希腊化时代的贡献
  • 8、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全国共有二百一十所高等学校、一百六十二所研究机构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录取了一万零七十八人。此次考试在当时( )
    A、标志着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 9、1941年12月下旬,香港沦陷,大批进步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险。1942年初,在中共中央的领导组织下,广东地方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将他们从日军“虎口”中营救出来。这场营救( )
    A、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B、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1922年9月创办的《向导》周报,在发刊词中强调:“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 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这一认识( )
    A、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B、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 11、据统计,自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加上此前已有的兼教外语的西学堂,1875年上海至少已有24所教习外语的新式学校。这反映了上海地区( )
    A、社会生活新旧杂陈 B、中外交往得到扩展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12、辽、金统治者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建造孔子庙,勤加祭祀。西夏统治者甚至“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尊孔子隆重,为汉族所不及。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思想的传播 B、民族关系的缓和 C、文化交融的发展 D、统一趋势的出现
  • 13、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要求“亲近乡里”的“富有之家”要资助贫困之家子弟,使其得以婚配;把百姓婚姻的是否及时,鳏寡数量的多少,作为官员考核升迁的依据。这一诏令旨在( )
    A、恢复社会经济 B、规范地方民风民俗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官员治理能力
  • 14、在南朝刘宋政权建立的过程中,江东大族中涌现出一批军功家族,寒门出身的将帅也出现不少,此类情况成为南朝政坛上的显著现象。尽管当时世家大族犹恃其门第轻侮军人,但后者凭军功所获的地位已可与之并驾齐驱了。据此可知,南朝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B、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C、九品中正制的功能加强 D、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 15、西汉时,每个编户农民在役龄期内,必须承担两年兵役, 一年参加地方部队,称为“正卒”; 一年到京师宿卫或边地戍守,称为“卫士”或“戍卒”。到了东汉,正卒之役和卫士之役兵员缩减,戍卒之役被募兵、刑徒兵和附属少数民族兵所取代。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B、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C、统治者轻徭薄赋理念 D、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 16、春秋后期,法家先驱宣扬“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到了战国时期,法家强调“去仁爱,专任刑法”。这一变化说明( )
    A、德治主张社会影响有限 B、法治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儒法结合符合历史趋势 D、时代发展影响价值抉择
  • 17、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也带来了观念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人们的时空观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有密切的关系。……无线电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信息传播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时空限制,使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已经成为了替代“现代化”的一种话语和社会想象。

    ——韩斌《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时空观演变》

    完成下列要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技术进步促进人类时空观念变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愚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

    材料二: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一特色的原因,并分析大津巴布韦最终被度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官员的知识结构与地缘分布。

    注:无功名是指绿林、行伍、生意、学徒等出身的官员;旧功名是指拥有传统功名的官员;新功名是指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官员,包括国内新式学校毕业和有留学经历的官员。

    籍贯

    任中央官员人数

    占中央官员总数的百分比

    名次

    浙江

    131

    13.77%

    1

    广东

    108

    11.36%

    2

    江苏

    81

    8.51%

    3

    西藏

    4

    0.42%

    21

    黑龙江

    4

    0.42%

    21

    北京

    2

    0.21%

    22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2)、提取材料二表格中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官员组成结构的信息,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 20、2023年2月,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土、叙两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派出救援人员21批次、308人次,提供土耳其急需的救灾物资,加快落实对叙利亚的粮食援助项目。中国政府此举( )
    A、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C、确保了受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增进了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上一页 866 867 868 869 87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