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164年,英王亨利二世颁布《克拉伦登宪章》规定:“无论任何教士因何种事由遭到传讯或控诉,在收到国王的法官的传唤时,都应来到国王法院,并回答国王法院认为应当回答的问题。”“国王的法官也应被派到神圣的教会法院以督察案件在那里是如何审理的”。这些规定( )
    A、实现了英王统而不治 B、说明王权已超越教权 C、限制了教会的司法权 D、促成民族国家的建立
  • 2、针对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疆域版图 C、增强了经济实力 D、拓展了贸易范围
  • 3、1978 年陈云提出,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各方面都要上,样样有缺口,表面上好看,挤来挤去,胖子挤了瘦子,实际上挤了农业、轻工业和城市建设”。其意在强调(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保证生产资料的供应 C、改革旧经济体制 D、要协调经济比例关系
  • 4、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规定,一切脱离生产的武装部队不能超过居民人数的2%;脱离生产的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不能超过1%;民兵不能超过5%,且一律不脱离生产、不吃公粮。该规定( )
    A、有利于边区民主建设 B、说明党的重心是发展生产 C、贯彻了精兵简政原则 D、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5、1931 年9月 27 日,北平学生发表《告全国民众书》,指出:“向国联报告请求公判”,是“软弱无效,坐以待毙的政策”,主张工农兵学商“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告全国民众书》发表的背景是( )
    A、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B、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C、“华北自治运动”进行 D、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 6、1907 年、1909 年各级各类学堂教师来源构成(单位:人)
     

    本科毕业生

    留学生

    旧学教师

    外国教习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1907 年

    1909 年

    专门学堂

    212

    379

    159

    370

    251

    297

    79

    122

    实业学堂

    311

    748

    69

    243

    176

    445

    43

    108

    师范

    优级

    91

    152

    52

    144

    66

    80

    69

    91

    初级

    739

    876

      

    347

    349

    39

    27

    中学

    1 266

    2 108

      

    817

    1 107

    28

    51

    高小

    5 249

    10 039

      

    5 261

    7 005

    19

    53

    表中的变化体现了当时( )

    A、人才观念发生了巨变 B、教育在变革中求发展 C、传统的教育体制瓦解 D、西方文化受到了抵制
  • 7、明人徐渭在论及绍兴府会稽县时说:“今按于籍口六万二千有奇,不丁不籍者奚啻三倍之。而一邑之田仅四十余万亩……合计依田而食与依他业别产而食者仅可令十万人不饥耳、此外则不沾寸土者尚十余万人也。”这说明,该地区( )
    A、人地矛盾问题凸显 B、户籍制度趋于崩溃 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 8、下图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 )

    A、肯定辽“蕃汉分治” 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 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 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
  • 9、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 10、山西高平羊头山神农庙中刻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的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招集名僧,妙聪永侍”“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文字。该碑文反映了(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佛教冲击了传统文化 C、北齐遏制宗教发展 D、中华文化多元包容性
  • 11、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制作一些陶器。《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1962 年,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发掘出残陶器90 余片,全是夹砂红陶,质地粗糙。据此可知( )
    A、历史结论应时代发展而变化 B、考古资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 C、实物史料增强了文献可信度 D、古籍文献中所载可信度最高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立体的文化,每一个典型的建筑,都包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南昌起义纪念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片(见上图)反映的共同主题,并进行分析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层次清晰,语言规范,表述完整)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 14、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 15、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回忆录《二万五千里》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16、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 17、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民权意识的增强
  • 18、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
    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19、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 20、“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上一页 869 870 871 872 8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