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习近平主席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这表明,五四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直接引发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D、是一场广泛的爱国主义运动
-
2、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社会的沉沦,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贫弱的祖国前仆后继,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属于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使中国( )A、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B、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 C、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D、人民经受了民主共和的洗礼
-
3、 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我们遇到空前未有的变局……在道光年间我们受到重大的打击,才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该方案( )A、认识到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B、根源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 C、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
4、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方式多样,下表列举了清朝部分边疆地区管理政策。据下表可知,清朝( )
地区
举措
东南
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北
平定准噶尔叛乱,设立盟、旗进行统治,新疆设伊犁将军
西南
册封达赖和班禅;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改土归流
A、提倡民族自治 B、采取灵活的民族政策 C、重边疆轻海疆 D、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 -
5、 小说《水浒传》中,“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凤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描写的是鲁智深见到的东京繁华的场景。该场景体现了宋代( )A、门第观念淡化 B、百姓趋于平等 C、商品经济发展 D、国家控制松弛
-
6、 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
A、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
7、 唐朝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中描写:“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蹴鞠)。”李白的《蹴鞠诗》等诗歌也表现了蹴鞠时的热闹场面。据此可知,唐代( )A、诗歌以描写节日活动为主 B、体育活动丰富文学素材 C、宫廷体育活动向民间扩展 D、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
8、 敦煌飞天壁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种元素,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形成这种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雕刻技术的进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绘画技术的精湛
-
9、 司隶校尉始置于西汉武帝时,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可以督察京师百官,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刘秀时,“(鲍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威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刘秀重用司隶校尉意在( )A、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专制皇权 D、确保选官权力
-
10、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取政权,通过改革,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11、 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其中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包括礼器、兵器和生活用具等,其数量之多、铸工之精为江南地区所罕见。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商代的大祭祀坑,也出土了大批青铜器。这体现了( )A、青铜器普遍应用于生活中 B、江南是商代的经济中心 C、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D、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体系。它的萌芽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君主集权专制和由家臣过渡来的早期职业官僚。春秋末,一部分卿大夫夺取政权,做了新诸侯国君。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排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于是,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国君们还沿用和发展春秋中后期部分卿大夫家臣享受俸禄、为主人效力之例,按照“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原则,罗致和组织了一批新的职业官僚队伍。
——摘编自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时期。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军政和行政分离,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另外,知识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改变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等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萌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 -
16、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传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 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②该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美”的追求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
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7、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法典出自( )
第二章法的渊源(14)
第一节制定法(14)
法律(Lex) 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
元老院决定(16)
皇帝谕令(16)
A、古代希腊 B、古代中国 C、古代罗马 D、古巴比伦王国 -
18、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
19、 乾隆十九年(1755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祖,总是杀人者抵死。这反映了( )A、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破坏 B、政府官员的法权意识淡薄 C、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D、清朝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
-
20、 如图为《明律》的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 )
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告捕者官给赏很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A、加强皇权专制 B、保护商品经济 C、打击地方豪强 D、维护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