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这次会议召于( )

    A、 B、 C、 D、
  • 2、毛泽东在1927年3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认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这( )
    A、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明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C、初步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D、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3、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

    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11月《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都不得见诸施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涉;宣战、媾和、缔约“由君上亲

    裁”……

    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之顺序,于宪法规定之;皇帝对内使用军队“须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国际条

    约非经国会之议决不得缔结……

    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 )

    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 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 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 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
  • 4、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总结历史上变法的经验教训 B、推进洋务运动的开展 C、为戊戌变法的实施提供指导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5、下图是1835年某地出版的一本语言教材,收录有372个常用词条,大多数来自英语,少数来自葡萄牙语、瑞典语、马来语和印度语。这本书最可能是供何地的商人学习外语之用?(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厦门
  • 6、下表关于1517年葡属马六甲总督派员出使中国的相关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

    文献记载

    文献出处

    “……船上满载胡椒。葡人欲往广东,中国官吏不许,(舰

    队指挥官)强驶入内河,放炮举敬礼。

    16世纪葡萄牙历史学

    家巴罗斯著《亚细亚》

    “蓦(蓦然)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进贡……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

    引见。”

     

    《筹海图编》引时任广

    东按察佥事顾应祥语

    A、中西实力对比逆转 B、中国国门被迫打开 C、西学东渐由此开启 D、朝贡体系受到冲击
  • 7、明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折色的推行(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利于改变经济结构 C、推动赋税制度变革 D、加重百姓赋税负担
  • 8、宋景德四年(1007年)《亲试进士条例》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元祐年间苏轼知贡举,本欲录取门生李廌,但李廌却名落孙山。对此,苏轼曾作诗云:“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由此可见当时( )
    A、科举受到新旧党争的影响 B、科举竞争日益激烈 C、科举取士被权贵阶层垄断 D、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 9、图1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图2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

    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 10、在古代中国,姓或氏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春秋时期,统治者才有姓,氏则是统治者颁给有功、有土地或有职官的贵族;战国时期,平民开始有僭越或冒用姓氏的情况。但秦汉以后,姓氏普及于一般平民。秦汉以后姓氏普及的原因是( )
    A、华夷族群的认同 B、登录户籍的需要 C、人口迁徙的频繁 D、统一国家的建立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以周王“授土授民”的名义赐予,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摘编自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写出商和西周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实行的国家政治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分别列举各一例唐朝和元朝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具体对策(答案示例: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 12、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 B、民主意识的萌发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D、理学思想的影响
  • 13、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 )
    A、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 C、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
  • 1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 15、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质朴,且神态庄严,形成无比尊贵和压抑的氛围。北朝中后期,佛像不仅体型变小,而且表情由肃穆威严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信仰开始本土化 B、社会秩序已趋于稳定 C、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D、三教合一局面已形成
  • 16、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和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阻碍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 17、《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
    A、反映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B、导致了政区的调整 C、说明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缘于北方移民南迁
  • 18、“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 19、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20、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宋代的有(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上一页 854 855 856 857 8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