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其自身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很悠久,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使用“五服”等空间、区划、亲疏等级概念构筑出包容有序的统一理想。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在先秦时期也已形成。到战国晚期,“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学说在社会上已产生。可以说,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莫定。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战国时,大一统开始向政治实践转化。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就建立起发达的官僚组织体系,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有一套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但是受制于农业帝国有限的生产剩余,国家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越往基层社会,官僚越少,县令都是“牧民之官”。除了税赋徭役治安之外,国家主要实行“以民治民”的统治策略,并不主动干预乡村社会。基层社会的众多公共事务由农民通过家庭、宗族、部里或者村落来处理。在“官事官办”纵向结构之下是“民事民治”的横向治理,由此形成国家的纵横治理结构,并作为历史传统一直承继下来。

    ——摘编自任路《“家”与“户”:中国国家纵横治理结构的社会基础——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一统”在先秦的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2、“它支配着中国计算人员一千多年的实践……土地的丈量、谷仓容积测量、堤坝和河渠的修建。”文中评价的最可能是( )
    A、《诗经》 B、《史记》 C、《九章算术》 D、《神农本草经》
  • 3、汉武帝尊崇儒术,而其后的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 )
    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 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很大
  • 4、“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实行(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内外朝制
  • 5、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 6、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 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这一思想主张的提出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是(  )
    A、推进了各国变法改革 B、助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有利于恢复社会的礼乐秩序 D、推崇“仁政”
  • 8、战国时期,楚、秦在容量单位方面均实行斛、斗、升制,除楚国外,其余各国一升均约200升。在重量单位上,越、楚、秦等国形成了两、斤、石等单位,其一斤都在250克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经济交流频繁 B、计量体制业已成熟 C、度量衡单位标准化 D、国内市场秩序混乱
  • 9、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加有价值 B、历史的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二重证据更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 1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材料表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的是( )
    A、体现民本观念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 D、强化宗族关系
  • 1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
  • 13、四川三星堆遗址(约公元前2800年一前800年)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非常相似;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  )
    A、三星堆文明源于中原文明 B、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蜀地文明的特色十分鲜明 D、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 1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 15、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 16、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址中,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州贸易体系下的外商行为规范

    材料   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清廷认为,贸易只是中国给予洋人的一项特权而非他们的固有权利,而这种皇恩的施与必须依照他们的良好行为来决定,并逐渐制定了以下行为规范。

    1.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

    2.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铳炮枪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

    3.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

    4.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5.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6.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7.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8.外国船舶,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9.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上述行为规范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集中体现了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唐朝开国三十多年来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德,这里主要是指君主要以“宽仁治天下”;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

    ——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宋人毕仲游对此评价说:“建隆编敕不过数百条,而天圣编敕,则倍于建隆;庆历编敕又倍于天圣:嘉祐编敕,复倍庆历,至于熙宁、元丰之敕,乃益增于嘉祐几千条,而引用此例以相附著者,至不可胜计。”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摘编自李敏昌《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初唐法制指导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

    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

    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 20、新中国初期,中国对于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拒绝”或“观察”;新时期改成“加入”与“适应”:现在变成“争取更大发言权、承担更多义务”,由体系外的“反对者”到体系内的“参与人”再到体系中的“较强者”。与上述观点相对应的外交成就是( )
    A、参加万隆会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入二十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成立 C、“一边倒”、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共建“一带一路” D、“另起炉灶”、全方位外交、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一页 853 854 855 856 8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