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9年,考古学家在殷都宫殿区以东数百米的后冈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墓葬”。这座圆坑墓穴共有三层,掩埋了73具尸骨。发掘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墓葬,而是一座祭祀坑。后冈祭祀坑的发掘,一定程度印证了《史记》等史书记载的商朝存在“人牲”献祭的风俗。这表明( )
    A、人们对于早期文明的认识,是从考古发掘开始的 B、文字史料需要得到考古的支撑,才显得真实可信 C、“地上”“地下”史料相印证,增加史料可信度 D、根据史料实证原则,史实会随着史料发掘而改变
  • 2、下图漫画创作于1942年,名称是《被烫到屁股的日本人》。浴缸里的开水上的字是“对美作战”,画面右上方的文字意为“洗澡水太热,请慢慢地坐下”(日本谚语)。该漫画( )

    A、暗示了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准备发动对美战争 B、表明了二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C、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 D、显示了日本对美作战失利,二战进入反攻阶段
  •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最合理的解释是,十月革命( )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 4、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5、美国学者梅天穆把蒙古的西征称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经此过程之后,世界已经与蒙古帝国之前的时代有了“巨大的差异”。下列对蒙古西征的评价,与该学者观点相近的是( )

    ①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③促使西方文化中心向东转移

    ④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下图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 )

    A、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 B、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 C、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 D、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
  • 7、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 8、 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为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 9、 法律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下列法律文献,描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B、1689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规定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权力不受国王侵犯。 C、1787年美国颁布的联邦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总统兼任陆海军总司令。 D、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 10、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位于下图( )

    A、 B、 C、 D、
  • 11、 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河流域后,“由于他们(当地人)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居民靠的很近的生活。”据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把马和铁带到印度,改变了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C、发展了以欧洲文化为主,融合多种文化的印度文化 D、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文化多元
  • 12、21世纪以来,人类主要粮食产量有了新的突破。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产量增长表”,推动表中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一650千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A、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B、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 C、优质高效化肥的推广 D、粮食储存技术的提高
  • 13、《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记载众多的国家记忆,《人民日报·号外》更是记录了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下图报道事件( )

    A、为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B、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 C、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 D、是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的成果
  • 14、据英国学者傅兰雅统计,从1871年至1880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已刊印译书98种,235册。这些译书( )

    ①以军事、工程等方面为主②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④促进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5、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等内容定为教育宗旨。清政府这一举措( )
    A、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 B、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西式人才 C、以巩固君主专制为主要目的 D、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 16、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17、 明朝时,浙江地区木植业出现了一种“拚”的经营方式:双方订立契约,卖方山主在保留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拚”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 )
    A、导致货币经营行业兴起 B、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促进该地区商帮的兴盛 D、拓宽商业资本投资渠道
  • 18、有学者评价唐朝的政治制度时说:“(三省六部制)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取代了中书门下的权力 D、促进了决策程序规范化
  • 19、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李同学在阅读《宋史》某位人物传记时自制的人物大事记时间轴,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下列事件中可以列入该时间轴的是( )

    A、真宗景德元年,订立澶渊之盟 B、仁宗皇佑元年,创设族内义田 C、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 D、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
  • 20、 西汉年间,商人群体经济实力雄厚,部分大商人“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致使“黎民重困”。为此,西汉政府应对措施有( )

    ①推行“休息生息”政策②实施盐铁官营③颁布算缗诏令④扶植庄园经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上一页 851 852 853 854 85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