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商朝人的观念中,“天帝”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神佑王权。周公继承了商朝“天帝至上”的观念,但又提出“唯命不于常,唯德是授”,天帝赐予的天命并不固定,要依据统治者的表现来决定是否保佑他。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 )
    A、巩固宗法分封制度 B、强化君权神授 C、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塑造华夏认同
  • 2、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图1),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 )

    图1:甲骨文“册”

    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
  • 3、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代,雅典国家由公民大会管理,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 高政权。雅典公民大约每 10天集会 一 次,决定国家大事,雅典国家的全部机关均隶属于公 民大会,这些机关包括:五百人议事会 、陪审法庭 、元老院 、各执政官,还有许多公职人员,其中大多数是用抽签方法选出来的。

    — 摘编自赵恒烈 、张鸿棋主编《世界历史资料选》

    材料二   根据 1832年改革法令,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 40多个新选区。 改革法  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 10磅者 、租地经营达 50磅者才  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 30万,选民比例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 5%提高到  8%。但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斗争任务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

    —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为什么美国人要制定 一部这样分 工 明确的宪法? 就像它的怀疑者所疑虑的那样: 以政府低效率为代价的制衡是否值得? 对于这些质疑,宪法的制定者们早就给出了明确的  答复。托马斯.杰韭逊认为:“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嫉妒而不是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在权力的问题上别再考虑相信人,要用宪法之链予以束缚,以免受其祸害。”由此可见,美国宪法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达到不只是理论上的,更是保持于实际中的平等的目的。

    — 摘编自张 一 风《从美国宪法看三权分立》

    (1)、根据材料一 , 概括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要评价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美国宪法“分工明确”的目的。
  • 4、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 当革命到来之 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支持汤化龙,不遗余力为他收买选票,开盘每张选票银元 5000元, 不久便增至 8000元甚至 1.2万元。按当时物价,5000元已足购田置产,1万元可使 一 家达到小康。

    — 摘编自黄宏《民国初期议会政治的实践》 

    材料三    曹锅的选票 一 直开到了每张 5000元,1923年 10月 10日,曹锅以 1356万元巨款,终于买到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如愿以偿当上大总统。

    — 摘编自杨学舞《民国总统档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民国政党政治形成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 、三反映的现象 , 并从政治演进的角度加以评价。
  • 5、18世纪下半叶 , 法国国王提出征收甘 一 税 , 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 , 但是未能阻 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 , 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 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 , 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 6、1778年 , 美国马萨诸塞州利用现成州议会制定了州宪法 , 对此 , 民众表示“ 宪法应由人民来 制定 , 然后把它交给政府 , 而不应该预先由政府制定它 , 然后把它 6恩赐,给人民”。 之后 , 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在制宪会议上制定了另一部州宪法。这表明 , 独立之初的美国( )
    A、联邦制共和政体正式确立 B、政府与民众的矛盾尖锐 C、人民主权思想深入人心 D、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 7、历史学者计秋枫在其著作《欧洲中世纪秩序的瓦解与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中认为:“ 中世纪 欧洲秩序最根本的两大特征 , 一是名义上 6一 统天下,的基督教教会体系 , 或称 6教会帝国,; 一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 , 这两大体系奇怪地结合在 一起。”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会统治欧洲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D、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 8、罗马不允许相距甚远的城市选举代表到罗马参政;投票只在罗马进行 , 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 少肯到罗马投票;罗马也从未允许外省选举代表到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或进入贵族院。 材料反映出( )
    A、古代罗马交通的落后 B、共和国衰落的必然 C、罗马政治制度的弊端 D、奴隶制民主的局限
  • 9、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A、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 10、在1942年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选举中 , 武乡 、榆社 、裹坦三个县产生了 598名村干部 , 其成员结构比例如下图。 由此可知 , 太行抗日根据地( )

    A、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B、凝聚了人民的抗战力量 C、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D、佃农缺乏抗战积极性
  • 11、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流传一首歌曲《选村长》:“今天要选 一 个好村长 , 能吃苦能耐劳 , 又积 极又坚强 , 抗日工作积极干 , 不分男和女 , 只要热心肠 , 不选那些滑头鬼 , 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出晋察冀根据地( )
    A、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B、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 C、“三三制”原则普遍推行 D、统一 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 1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称县两级制 , 魏晋时期州称县三级制 , 唐代 道州县三级制 , 宋代初期州(府 、军 、监)和县两级制 , 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 13、清代总督掌管所统辖地区的文武 、军民 , 总理戏政 , 成守疆土。道 、府副将以下官员都由总督向朝廷奏请升迁和罢默 , 并有对外交涉之权。这说明清代总督( )
    A、对地方治理可以完全自主 B、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吏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D、是皇权在地方上的延伸
  • 14、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沼旨 , 可以拒绝草拟 , 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 ,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 , 可以拒绝重拟 , 以原票封进。材料表明明朝内阁( )
    A、可统率六部百司 B、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 C、是法定行政机构 D、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15、元代行省置圣相 、平章 、左右圣 、参知政事等官职 , 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 , 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 , 行省( )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 B、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 D、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 16、962年 , 宋太祖下令 , 地方各州的死刑案件都要报告朝廷 , 由刑部复查。973年 , 朝廷委派文官出任各州管理司法的官员。这些举措旨在(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 C、践行“ 重文抑武”方略 D、体现国家对立法重视
  • 1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 , 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 其中核心问题之 一 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惰唐时期为解决这一 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 , 置称县 B、设立中朝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 18、《汉书》载:吕后欲封吕氏族人为王 , 右圣相刘陵当廷提出强烈反对 , 最终吕后撤除刘陵的圣相之位 , 才得以实施自己的计划。 田蚣于武帝时为圣相 , 对其所奏之事 , 武帝“ 皆听”。材料表明( )
    A、圣相拥有最高行政权 B、君权遭到削弱 C、皇帝与圣相矛盾尖锐 D、圣相位高权重
  • 19、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 , 各有封邑 、绿田 , 无棒绿 , 但从春秋末年起 , 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棒绿的官僚 , 这些官僚不再有封地。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棒绿制取代了军功爵制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 20、《左传》记载:(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 , 西至河 , 南到穆陵 , 北至无域 , 五侯九伯 , 实得征之”。这主要反映了( )
    A、西周疆域的空前辽阔 B、宗法制下的等级关系 C、天子特许下的征伐权 D、诸侯王的权利与义务
上一页 850 851 852 853 8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