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是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5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公共墓地的发现,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

    墓葬类型

    考古发现

    大型墓

    墓坑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木器,玉或石制的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

    中型墓

    墓坑长、宽尺寸略小于大型墓。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

    小型墓

    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A、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B、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的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1945年10月至今,法国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臻完善,开始运作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国家承担各种社会风险。1945年10月,国民议会通过《社会福利法》,意在法国的社会保险逐步从领薪者扩展到其他所有社会群体,全体法国居民成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保护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法国的社会保障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基本完善。1945年只有一半法国人享受社会保障,到1978年,在法国居留的合法居民基本全部享有社会保障,政府财政支出大幅提升。

    ——摘编自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行贫困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

    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

    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

    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 4、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 5、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许多学者用“革命”一词来概括宋代经济文化的明显进展或变化。(注:此“革命”并非特指颠覆性的变化,也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积累性、延续性的,在渐变过程中呈现某些突出的表现)

    著名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上世纪7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一书,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模式。他在这部书里提出,中古时期的中国出现过所谓“经济革命”,他指出的时段正处于宋代。国内也有不少经济史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做过类似的概括,如有的学者将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称为“绿色革命”。

    ——摘编自甘阳主编《新雅中国史八讲》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再提出宋代社会的两个“革命”,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的“革命”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6、下图是1990年8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载美国漫画家赫伯特·布洛克的《欢迎 来到后冷战时代》。漫画中的人物是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他举起火把,正在点燃连接油桶的引线(注:1991年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据此可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欢迎来到后冷战时代

    A、漫画作者带有政治偏见 B、伊拉克破坏了石油经济 C、冷战局势宣告彻底结束 D、恐怖主义威胁依旧存在
  • 7、1931年,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即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去发展重工业。否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据此推断,斯大林提出高速度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基于(   )
    A、国家重工业基础薄弱 B、服务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C、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D、维护苏联民族独立的需要
  • 8、17世纪,科学家提出应从“自然”中寻找精准、永恒的尺度。1791年,法国科学院决定以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声明,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原有度量单位)”来丈量法国的土地。随后,法国宣告推行以“米”为代表的公制度量衡。公制度量衡在法国的产生(    )
    A、反映出启蒙与革命的延续 B、加速了大革命时代的到来 C、推动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D、表明国民的科学素养提高
  • 9、表

    1555年

    葡萄牙

    从明政府地方官手中取得长期租用澳门权

    1604年

    荷兰

    占领澎湖

    1626年

    西班牙

    占领台湾北部

    上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   )

    A、郑和航行加强了对外交往 B、明朝对外政策的根本改变 C、海上倭寇走私活动的猖獗 D、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 10、1940年10月至次年5月,兴亚院青岛出张所(日本驻青岛领事馆)多田武雄向伪市公署“赠送”日文图书1677册,并出资“援助”编辑《小学儿童日本语作文集》,所赠图书全部被分派到伪政权设置的图书馆、新民教育馆和市区各中小学。日伪政权此举意在(    )
    A、颠覆抗日民主政权 B、提高青岛国民教育水平 C、借助文化手段侵华 D、消弭根据地人民的反抗
  • 11、下图是 1933年王直在瑞金街头土墙上创作的《送郎上前线》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该作品的创作旨在(   )

    A、保证土地革命胜利 B、调动群众的革命参与热情 C、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D、促进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 12、下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革命角色的历史判断。这一历史判断的演变袭明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慨况

    1921年

    做工人运动的“指导者”,发挥对工人运动的技术指导功能

    1922年

    做革命联合战线中的“合作者”“监督者”

    1923年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袖”,中共是在这个“领袖”领导下的“同盟者”

    A、放弃了民主革命领导权 B、意在开辟中用特色革命新道路 C、已经确立了其奋斗目标 D、顺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趋势
  • 13、1923年9月,曹锟在总统选举的预选会上,以5000元一张选票的价格,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高价,收买了国会议长,最终花了1350余万元总算当上大总统。曹锟贿选客观上说明(   )
    A、民主共和成为时人共识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然失效 C、时人对民主政体的认可 D、武力操控政局成为过去
  • 14、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以上材料表明( )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 15、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以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 16、岳麓秦简记载:“殴泰父母,弃市;奊訽詈之,黥为城旦舂。”意思是殴打祖父母要被在闹市处死刑;辱骂祖父母要被在脸上刺字,男犯人要罚去筑城,女犯人要被罚舂米,“城旦舂”的执行为无期。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平民劳役繁重 B、法律制度繁杂 C、律令的儒家化 D、保护弱势群体
  • 17、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猎马的描绘,如下图所示。图中一人正面围堵,一人其后偷袭猎物,第三人驱赶猎物。从这一岩画可以断定当地族群(   )

    A、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 B、讲求工具和策略的运用 C、将射箭与军事训练结合 D、出现了农业领城的分工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统二年庚戌学历》(阴历)

    《民国二年新学历》(阳历)

    正月初十

    皇太后万寿

      

    正月十三

    皇帝万寿

      

    二月十四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9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戊戌德国占租胶州湾定约)

      

    3月10日

    国民纪念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三月初一

    纪念日(光绪丙午宣布教有宗旨)

      

    七月十三

    纪念日(光绪丙午须诏预备立宪)

      

    七月廿四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8月28日

    国耻纪念日(道光壬寅与英国战败订立《南京条约》)

    八月初八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9月22日

    国耻纪念日(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犯北京咸丰出狩热河)

    八月十六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9月15日

    国耻纪念日(光绪甲午与日本战海陆军败绩)

    八月廿七

    孔子生日

      

    九月初一

    纪念日(宣统乙酉各省咨议局成立)

      
      

    10月10日

    国庆日(武昌起义)

      

    1月1日

    国民纪念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月12日

    国民纪念日(宣统帝退位)

      

    2月17日

    国民纪念日(民国南北统一)

    注:上述表格是《教育杂志》于1910年和1913年登载的“学历”,即学校一年中各项仪式的日程表。表后并附有说明:“每届纪念日,或于下午最后一时间停课开会,为学生演说当时之历史,或不停课而于课毕后延长一时间以内行之。演说之际,当以今日情形互相比较,于养成国民之爱国心,大有神益。”

    根据上述材料,凝练两个以上的时代特征。选取其中一个时代特征,自拟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长受到了封建势力的阻碍,它需要得到国王的保护以制止封建贵族对城市的骚扰和镇压发生在城市中的暴乱…为了保护这种(跨国贸易)经济活动,国王必须强化本国的秩序,负责修筑本国范围内的道路、桥梁…这些都要求国王必须采取措施集中其领土内的资源,以满足国际性物流所需要的条件…随着这种权力的增强,统治者据此把自己定位在了“公共福利”的维护者上。

    ——丛日云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太受约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此时期(民国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发展,就其基本的动力而言,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局势的推动,又有内部的因素一受到中国社会本身的推动。当大部分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企业家承担起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种需要是在进口工业品刺激下产生,并得到满足的。于是,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 根据材料一,扼要说明欧洲中世纪工商业、城市、专制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简析中世纪王权强化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2)、提炼材料二的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从社会力量变化的角度简析其影响。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上一页 850 851 852 853 8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