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后教,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有助于文化认同 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加剧了诸侯割据 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 2、2021年广州市先秦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以下考古成果主要体现了(    )

    黄埔陂头岭

    遗址

    考古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5座、窖穴和灰坑

    260个,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38座。共出土文物400余件套。

     

    增城金兰寺遗址

    发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贝丘堆积、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墓

    葬46座,出土古人类遗骸42具,各时期灰坑、柱洞、水井一批,出土各类

    文物208件套,还有贝壳、鱼骨、龟甲、鹿骨、猪骨等动物标本。

    A、岭南先秦文明进程 B、中原与江南文化交融 C、华夏海洋文明起源 D、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灿烂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 的一页。“百家争鸣”首先需有“百家”出现,“百家”是指诸多颇具相当学识而又各有一定理 念的个人或群体。他们因获得的知识不同,思想观点各异,从而形成许多不同的“家”,即学 派,因称“诸子百家”。如果没有这些“学富五车”的“诸子”和不同理念的“百家”,何人相争, 以何而鸣?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 充分,表达清晰。)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 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 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 一方面实行均田制 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 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 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 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 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

           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 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 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 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 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 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 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 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 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秒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 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 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 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 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 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 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 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 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 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 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 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 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 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 · 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岭南和 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
  • 7、尉迟乙僧,出身于阗国贵族,擅长画佛像和人物肖像,作品多取材于西域各民族,留有画作 《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他把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丰富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艺术,并在 贞观年间被授官封爵。尉迟乙僧的成就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受政府重视 B、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C、绘画技艺的成熟 D、主动开放的对外政策
  • 8、南朝庐山慧远和尚讲儒家《丧服经》,援礼入佛,其俗家弟子雷次宗、宗炳等“执卷承旨”,后来 雷次宗深受启发,别著《丧服经义疏》。这体现出( )
    A、儒释道具有共通性 B、儒学的正统地位下降 C、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佛教的民间影响增强
  • 9、安史之乱及其后,北方人口为逃避战祸,弃地逃税,大量逃往南方,投到乡村中数量激增的庄 园地主之下充当佃农。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推动租佃关系的诞生 B、削弱了皇权统治的阶级基础 C、迫使政府推行两税法 D、使庄园经济在南方得到普及
  • 10、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各道分设节度使、采访使各一员,前者负责军事,后者主管监察。天宝 年间,两职由节度使“一人兼领之”,“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B、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C、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D、地方州县权力失控
  • 11、唐朝中期,政府依户等高下征收户税,按田亩多少起征地税,在课户、课口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户税与地税的剥削程度远高于租庸调。唐代赋税制度的调整( )
    A、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B、有利于稳定政府的收入 C、旨在减轻农户的负担 D、促进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 12、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 13、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规定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 佃客50户,衣食客3人。国家还给品官和世族以菜田或厨田,如三公或从一品人员,“给菜田十顷,田驺(专事农业的奴隶)十人”。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 B、说明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 C、限制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14、表1所示是汉朝时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汉朝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根源是 表1( )

    项 目

    成就

    与西方比较

    数学

    (公元1世纪)《九章算术》 ——正负数加减法法则

    最早

    造纸术

    西汉;劳动人民制造絮纸、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蔡伦的改进(植物纤维纸)

    最早

    地震测量

    东汉:(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早1700年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国家疆域实现统一 D、民族联系与中外交流加强
  • 15、东汉后期,虽然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以东的中原地区只占全国疆域面积的11.4%,但据保守估计,当地实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数为豪强荫蔽人口;“百亩之家”只算是小家门户。这一局面( )
    A、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B、易激化社会矛盾 C、刺激了少数民族内迁 D、推动了长途贩运
  • 16、对图1所示解读正确的是,该制度( )


                              图1

    A、被汉武帝改造后逐渐稳定化 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巩固了汉代的中央集权统治 D、在本质上与分封制相同
  • 17、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 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君主专制体制走向崩溃
  • 18、秦里耶竹简在一个单独“里”的24个户籍竹简中,有15个能辨认出户籍的成员与结构。这些  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 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这反映出秦朝( )
    A、构建出多层次行政序列 B、百姓赋役负担比较繁重 C、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D、地方自治体系日益完善
  • 19、据史载,周襄王想要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女子作为王后,与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这一 现象表明( )
    A、华夏认同形成 B、分封制度崩坏 C、民族交融发展 D、华夷观念消失
  • 20、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列鼎制度”。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 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 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等级制度森严 B、祭祀活动频繁 C、餐饮文化发达 D、物质生活充裕
上一页 848 849 850 851 8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