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元朝设立了宣政院统辖吐蕃事务;清朝推行“改

    土归流 ”,维护西南地区的安定。据此可知,唐至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

    A、强化了边疆的军事管理 B、贯穿了“大一统 ”思想 C、确立了因俗而治的方针 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隐患
  • 2、户籍制度自秦汉以来便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明清时期却走向与土地制度、赋役 制度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身依附控制减弱 B、基层治理的失控 C、赋役征收对象扩大 D、贫富差距的缩小
  • 3、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 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人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

    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 4、宋代《庆元仓库令》篇幅庞杂,其涉及仓储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大大超出前代,其条文共 145 条, 特别是在上供、封桩、点磨、鼓铸、场务和籴买粮草等方面规定非常细致。就《庆元仓库令》的

    内容设置来看,其本质意图在于( )

    A、解决积弱积贫 B、顺应货币经济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仓储体制
  • 5、隋唐时期,文才、辩才类的妇女事迹在正史中基本绝迹,而在“礼教 ”“贞节 ”“孝义 ”三大类中, 妇女的人数、事迹相较于前代都有增加。这表明隋唐时期( )
    A、史学评论具有多元性 B、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 C、理学影响进一步扩大 D、妇女阶层文化素质下降
  • 6、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 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 支配。这一变化导致东汉时期( )
    A、地方长官失去举荐人才的权力 B、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 7、《吕氏春秋》记载,周族的先祖后稷将“耕织 ”视为“本教 ”,受其影响,“天子亲率诸侯耕帝藉 田 ”,大夫、士也分工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这些陈述意在( )
    A、复兴天子亲耕制度 B、传播男尊女卑观念 C、还原周初历史风貌 D、宣扬以农为本思想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中国革命纪念馆”制作了关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其中一块展板上有四幅图片如下:

    请结合图片材料与所学知识,为这一块展板配一份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解说全面,条理清晰,要素全面,逻辑性强)

    (1)、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 9、中央政府通过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汉武帝时,刺史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宋代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政区的路制。每路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了“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的分工格局。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三:

    如果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将清朝由传统王朝国家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实现了“大一统”,基本完成了对中华大地的全部统一。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土,清朝统治者试图构建“大一统”“臣民国家”,在统治体系和治边政策上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摘编自李大龙《试论历代王朝治边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对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前中期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1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B、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C、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D、“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 11、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A、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B、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C、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 12、1964年,中共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作出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大力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平衡 B、增强了国防力量 C、推动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D、改善了工业布局
  • 1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反映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A、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领导 B、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C、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D、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14、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A、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B、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C、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D、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物资储备
  • 15、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A、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B、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C、提供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D、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 16、竹枝词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体裁。晚清竹枝词除描写官场百态、风土民情外,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出现了介绍外国风俗的“海外竹枝词”等。晚清竹枝词(    )
    A、是当时人们的记录,属于官方档案 B、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具备史料价值 C、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开阔大众眼界 D、引入西方文学风格,开启文学革命
  • 17、朱熹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依照道德要求,规范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饮食等日常习惯。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告谕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内察自省,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由此可见,他们都(    )
    A、强调个性自由 B、主张格物致知 C、倡导修身养性 D、注重教化百姓
  • 18、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
    A、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B、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C、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D、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 19、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B、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 C、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D、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20、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 )
    A、旨在加快将中国建成发达的工业国 B、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具有独创性
上一页 846 847 848 849 8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