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一理念被宋代后世君臣沿用。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   )
    A、内外相制加强君权 B、崇文抑武防止擅权 C、固守祖法以弭内乱 D、强化法度巩固统治
  • 2、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但直到11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士人’才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中枢机构的完善 B、科举取士的发展 C、皇权专制的弱化 D、门阀士族的兴起
  • 3、有学者认为,唐代中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到了宋代“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这一观点是基于唐宋时期(   )
    A、租佃关系普遍发展 B、赋税制度的改革 C、均田制进一步推行 D、藩镇势力的削弱
  • 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该时期(   )

    A、出现儒佛道三教并行 B、修建了沟通南北的运河 C、设置通判监察地方官 D、外贸是重要的财政来源
  • 5、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先后在平城南郊和洛阳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孝文帝旨在(   )
    A、学习汉族文化礼仪 B、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C、宣扬儒家正统思想 D、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 6、有学者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四次人文热潮,依次是“从‘神’到‘人’”、“从‘礼教’到‘个性’”、“从‘门第’到‘平民’”、“从‘道德’到‘功利’”。其中第二次人文热潮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 7、《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这(   )
    A、成为东汉衰亡的隐患 B、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 C、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汉代国力强盛
  • 8、如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然而公天下之端至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 9、周代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重“功绩”而轻视“祖荫”。如管仲被齐桓公立为相,拜仲父,是以才得拜,以功得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彻底瓦解 B、官僚政治制度的确立 C、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D、社会转型趋势已出现
  • 10、考古学证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大地上有的邦国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以下史料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潼姜寨遗址有较为完整的聚落结构 B、陶寺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城址建筑及礼器 C、大汶口文化遗址随葬品数量多寡不均 D、良渚文化遗址群出土了水稻等植物遗存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名《新青年》O下图是杂志第2卷第1号的封面O

    提取图片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进行阐释。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

    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民族革命”的主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时,骑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该国王已亡故四年,并无子兩,仅存一女,年未及笋,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椎,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康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弦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

    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摘编自《骑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1)、根据材料,概括骑善获得的情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骑善的这份奏折的看法。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时期,匈奴一度占有整个漠北、河西及西域地区,严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域外。张霉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人。后又设置“护部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殴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審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審喇嘹教,尊喇嘹教萨斯迎派僧侣为帝师,吐審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和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15、下图为张文元的漫画,刊登在1949年的《上海新闻日报》上,漫画中有“蒋家店台湾分店”的文字。此漫画揭示了( )

    A、美国放弃扶蒋反共政策 B、国民党借台湾负隅顽抗 C、国民政府最终众叛亲离 D、美国对蒋彻底失去信心
  • 16、下图所示’1933年2—5月’中国馆藏历史文物大迁徙:古文物馆2631箱’图书馆1415箱、文献馆3773箱’秘书处5608箱又64包’共计13427箱又64包。此次文物迁徙( )

    A、是文物免受战祸破坏的重要举措 B、是改变中国文化格局的主动调整 C、孔扬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D、满足了新生活建设运动文化需求
  • 17、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 18、据统计’1912年成立的实业团体有40多个’遍及全国22个省区。这些实业团体以“振兴实业”“富强国家”为宗旨。如中国实业共济会章程规定:“本会以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为宗旨。”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各种实业团体嶇起 B、二次革命影响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D、实业救国潮流
  • 19、武昌起义后’有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农村中也掀起了反封建斗争的风暴。江苏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交界地区爆发了农民武装暴动’恶霸地主的房屋被烧毁’并被插上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帜。这表明当时( )
    A、民主观念得到孔扬 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C、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农民阶级获得完全解放
  •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它们平易畅达’时杂以仅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些文章的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成成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C、印证了报刊成为维新变法的宣传重心 D、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上一页 844 845 846 847 8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