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考古发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出现 B、阶级对立的产生. C、国家机器的形成 D、生产能力的提高
  • 2、下图是对新石器时代某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建国伊始(洪武元年正月)颁行的《大明令》,对于庶民房舍的等级规定:“庶民所居堂舍,不过三间五架,不用斗拱、彩色雕饰”。【《大明令·礼令》】

    明末,江南的富商“一命未沾,辄大为营建。” “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顾起元《客座赘语》】

    住宅内的装饰和家具的质材日益讲究,皇室、官民四处伐采。山西祁县“正德以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嘉靖初,邑民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天若暴雨,……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光绪《山西通志》】

    ——摘编自姜文川《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住宅僭越为例分析》

    材料三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房舍建筑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婚姻观

    材料一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宋】朱彧《萍洲可谈》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据南宋学者洪迈撰写的《夷坚志》记载,宋代妇女再婚的事例共有61例,其中再嫁者55人,三嫁者6人。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若要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一例说明。
  • 5、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

    人物

    简介

    朱其昂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郑观应

    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古》,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

    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 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
  • 6、“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最高决策的形成。由此可见,“密揭”制度( )
    A、推动了内阁制的形成 B、削弱了皇帝专制权力 C、扩大了内阁行政职权 D、提高了内阁政治地位
  • 7、辽国建立后,以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
    A、辽国重视塑造正统地位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 C、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 D、民族文化融合程度加深
  • 8、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 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9、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 10、开皇二年,隋文帝在颁布田令的同时颁布了新的租调令:“丁男一床(夫妇二人),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粗绸)麻土以布,绢絁以匹,加绵三两,布以端,加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各半之。”又规定丁男、中男“并课树以桑榆及枣”,但“未受地者皆不课”。这表明隋朝的租调令( )
    A、契合了社会生产实际 B、立足于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 D、以资产作为课税标准
  • 11、唐太宗往往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该做法旨在( )

    参预朝政时间

    贞观元年(627)

    贞观三年

    贞观十七年

    贞观十三年

    贞观十八年

    姓名

    杜淹

    魏征

    刘泊

    张亮

    褚遂良

    官职

    御史大夫、

    检校吏部尚书

    秘书监

    黄门侍郎、

    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

    黄门侍郎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调监察谏议 D、提高行政效率
  • 12、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 13、唐贞观年间,太宗下令修撰《氏族志》,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此举旨在( )
    A、完善科举制度 B、提升皇族地位 C、打破门第制度 D、推动阶层流动
  • 14、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二个郡。这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 15、西汉前期“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但仍然规定“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武帝时代,朝廷多选经验丰富的富商大贾为吏,时人记载武帝“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这一调整旨在( )
    A、改革抑商政策 B、整顿官僚系统 C、管控社会经济 D、扩大征税对象
  • 16、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

    上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 17、唐朝中后期,柳宗元撰写《封建论》,充分肯定秦朝废除分封、设置郡县的意义,并据此提出分封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不以“圣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势”。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分封制的历史价值 B、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C、批判了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D、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 18、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

    《诗经·大雅》(西周) 《墨子·兼爱》(战国初期)《孟子·滕文公》(战国中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铁路在引进之初,晚清政府并未直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颁布《国有铁路管理局编制通则》,在已成的营业路设立管理局,使地方路政渐趋一致。1928年国民政府秉承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遗教”,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并设立直辖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对地方路局进行管理。这些举措,使民国时期成为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摘编自黄华平《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关的沿革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先后建成了鹰厦铁路、宝成和兰新等7条铁路干线。……1978年,铁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开始激增,铁道部对全路所有企业下放计划制定、财务管理、物资分配等53条权限。200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高铁体系发展提供了清晰框架,……从引进外源技术的“和谐号 CRH1”,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营速度最快的“复兴号CR400”,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发展的亮丽“名片”……截止2021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据世界第一。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装备输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李京航《中国铁路百年史-从动荡岁月到崭新纪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历史上民国政府铁路管理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新中国相关史实,围绕“新中国铁路事业”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中国史学源远流长,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简史》展现了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历史。《简史》讲清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最终找到正确道路,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讲清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找到、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邵建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史学研究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记》写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你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什么建议?
上一页 842 843 844 845 8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