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东罗马帝国、高丽及少数民族)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
2、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政府组织的军事训练,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 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通史读经”,在经史策论和时务策论考试中,非引经据典无以论评历代政治得失。应试者如果对基本历史事实搞不清楚,就无法论古喻今。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考试(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化了思想文化专制 C、推动了官员素养的提升 D、忽视了考试的实用性
-
4、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正统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专制度的加强 D、科举制度的僵化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蒙恬;汉承秦制;郡县制;西域都护;盐铁官营;张骞;凿空;刺史;编户齐民;田庄;五铢钱;大秦王安敦;霍去病;甘英;文景之治;“推恩
令”;丝绸之路。
请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
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 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
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
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及其目的。 -
7、文献与考古中的商周时代。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
材料二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丰收)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甲骨卜辞《粹》
材料三 如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召卣及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将毕地的土地 “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
(1)、依据材料一,说明殷商在统治思想上有何特点?(2)、对于研究商代历史来说,材料一、二中历史价值较高的是哪一则?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中铭文,说明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4)、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8、韩非子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作为“天下之常道”。董仲舒根据“阳尊阴卑”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思想。二者思想均( )A、是对法家思想的弘扬 B、促进了国家完成统一 C、对君主专制统治有利 D、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
-
9、汉代遣使循行制度时间 遣使循行事例 史料来源
武帝时期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 《汉书·汲黯传》
元狩三年 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 《汉书·武帝纪》
元鼎四年 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汉书·终军传》
鸿嘉元年 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 《汉书·成帝纪》
汉代这一制度的实施( )
A、弥补了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B、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C、保障了基层管理的有序运转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
10、西周周公订立“重市政,征商税,立泉府,同度量,谨门关”等相关商业法制,汉代武帝推行以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为核心的商业法制。这些商业法制的出现,反映了统治者( )A、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B、践行工商食官的坚强决心 C、实施以法治国的主观诉求 D、协调经济利益的政策手
-
11、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王国主要官吏由汉中央任免,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变成衣食租税的大贵族地主。这说明( )A、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础 B、汉初治国策略得到有效调整 C、宗法制仍受到君主重视 D、威胁皇权的因素已经被解决
-
12、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广为
流传。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
A、家国同构的政治形态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责任与担当意识凸显 D、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
13、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刻石提出了“义”的规范:
“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这种“义”的规范本质意图在于( )
A、凸显专制皇权的政治功绩 B、巩固儒家倡导的等级秩序 C、践行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D、落实家庭伦理的具有要求 -
1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A、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5、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初的做法是( )A、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B、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
16、《穀梁传》记载:“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衰,必先诸侯”,“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这一观点旨在( )A、维护传统政治秩序 B、树立君主专制权威 C、改变礼崩乐坏局面 D、强化宗法等级观念
-
17、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卿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以上举措( )A、消除了社会动荡 B、确立了官僚政治 C、促进了君主集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
18、春秋时期,随国大夫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大臣史嚚劝诚虢公曰:“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反映了( )A、生产的发展促使对鬼神迷信的破灭 B、时代变革推动治国思想趋于理性 C、人文主义成为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潮 D、民本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普遍接受
-
19、在《尚书·牧誓》中,武王不仅多次自称“西土之人”,也不避讳周人与“西戎” 的民族渊源,而且还特别强调伐纣也得到了“庸、蜀、羌”等少数民族的有力支持。
武王的这一做法旨在( )
A、塑造天下共拥的新政治形象 B、宣扬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 C、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D、营造武力伐纣的舆论氛围 -
20、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下面属于商朝都城遗址的是( )A、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B、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C、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D、浙江良渚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