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明清两代’朝廷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在编纂时按照朝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由此可知’这些大型典籍的编纂旨在( )
    A、总结传统文化精髓 B、彰显皇帝丰功伟绩 C、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D、探索近代自然科学
  • 2、清朝瘫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瘫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瘫正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标志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说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D、是中央了解地方的最有效途径
  • 3、明朝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始于仁宣时期,景泰年间,王文入内阁,“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到正德年间,阁权已全面超越部权。这说明明朝内阁( )
    A、权势益重,地位不断提升 B、通过票拟,有效监督制约皇权 C、统帅六部,成为法定机构 D、辅佑皇帝,可以参与最高决策
  • 4、下表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情况,这一数据变化反映出(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A、阶层流动明显增强 B、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C、北方管理能力较差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5、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快速发展 B、门第观念淡化 C、等级差别的消失 D、婚姻择偶自由
  • 6、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 )
    A、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 B、南宋政权被契丹所灭 C、宋金呈南北对崎状态 D、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
  • 7、唐诗内容的广泛性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 )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 B、三教合一赋予唐诗丰富内容 C、倡导以唐诗解决现实问题 D、社会政治经济影响文学艺术
  • 8、唐代初期,市场上钱串兼行,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唐代中后期,市场流通中的铜钱的私铸现象十分严重。这折射出唐朝中后期( )
    A、商品经济发展 B、通货膨胀严重 C、封建剥削加重 D、抑商政策松弛
  • 9、公元前221年,嬴政令圣相、御史向天下颁布沼书,下面为其内容节选。由此可知,该沼书的颁布旨在( )

    韩王纳地效金,请为灌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叛)秦,故兴兵课之,虏其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辆为贼,兵吏课,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课,虏

    其王,平齐地。寡人以吵吵之身,兴兵课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A、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 B、建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C、借助宗法神权稳定社会秩序 D、树立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 10、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在黄河下游的大泣口文化、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后红山文化及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均可找到相似的器型。这说明(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 B、大泣口文化影响最为广泛 C、不同文化区存在交流联系 D、陶寺文化的手工业水平高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 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 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 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 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 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 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 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 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16 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 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 12、2023 年,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冈萨雷斯表示,虽然当前全球贸易额总体尚可,但仍有很多因素在 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如不断加剧的大国竞争、贸易限制性的产业政策的复苏,以及令人担忧的补

    贴竞赛,全球面临走向脱钩、 自给自足和“技术民族主义 ”的道路。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具有曲折性 B、反全球化思潮成为共识 C、多边贸易体制逐渐瓦解 D、自给自足是新发展方向
  • 13、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 开参与政治活动。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

    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 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 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 14、下表为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部分法案。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

    法案

    内容

    1847 年

    《河道法令》

    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水源,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

     

     

    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 年

    《公共卫生法》

    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并规定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 生的饮用水。

    1855 年

    《消除污害法案》

    进行大规模的排污系统改造工程。

    A、城市水网建设先进 B、水源污染问题严重 C、卫生防疫制度健全 D、卫生立法程序严密
  • 15、1875 年,美国密苏里州宪法宣布授权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市可制定宪章,实施地方自治;至一战 前共有 12 个州实行地方自治。市政府权力涉及到饮用水供应、健康和卫生、城市建设、警察、 消防、教育和福利、娱乐等领域。推动美国地方自治的主要因素是( )
    A、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国内工人运动的有力推动 C、乡镇自治的历史传统 D、城市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 16、在《法国民法典》中,明确规定每个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私人可以自由处分属于自 己的所有财产,并要求一方所有权必须尊重他方所有权,不准强制任何人让出其所有权,即使由 于公共利益也要给予公正和事先的补偿。《法国民法典》的这些规定( )
    A、意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经济秩序 B、旨在打击王党复辟维护共和政体 C、为拿破仑的独裁统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D、以遵循先例作为基本的法律原则
  • 17、开国大典前一天,周恩来对外事组强调:“遗留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中国政府)均不承认 其外交地位。今后的建交工作,要通过谈判进行,要他们表明与台湾断绝一切外交关系,我们才 予承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 B、“一边倒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另起炉灶 ”
  • 18、1931 年 11 月,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民主专政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7 年 5 月,中 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正式提出了“新的民主共和国 ”的概念,它的成分包括无产 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这一变化反映 了( )
    A、中共革命目标的根本变化 B、中共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9、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进口税率的调整表。它的调整( )

    时间

    税率

    1928 年

    分为 7 级:7.5%、10%、12.5%、15%、17.5%、22.5%、27.5%

    1930 年

    分为 12 级:5%、7.5%、10%、12.5%、15%、17.5%、20%、25%、30%、35%、40%、50%

    1933 年

    分为 14 级:5%,7.5%、10%、12.5%、15%、17.5%、20%、25%、30%、40%、50%、60%、70%、 80%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真正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权 D、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 20、1877 年— 1879 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 1902 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 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 B、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上一页 845 846 847 848 8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