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

    ——摘编自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

    材料三: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1835 年,英国您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变革的原因。 
  • 2、“IS”是伊斯兰国这一极端恐怖组织的英语缩写,下图是《中国日报》2015 年9 月 15日登载的《‘IS”入侵英国多名高官电邮》的漫画。这反映出 ( )

    A、恐怖主义组织控制了英国网络 B、中东地区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 C、东西方关系陷入严重对立之中 D、国际安全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 3、 19 世纪中期,一位美国官员做出如下预见:“一个时代将要到来,人类将成为一家人,我们盎格鲁-凯尔特-诺曼的卓越血统将领导各国走向这一结果……这一伟大的邦联将最终环绕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这反映了 ( )
    A、邦联制依然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 B、西方中心主义者的种族优越感 C、工业革命推动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至美国
  • 4、 15 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 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 )
    A、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B、人们普遍追求奢侈 C、文艺复兴运动扩展 D、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 5、 下表是 1990—1996 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 比较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1990—1996年

    0.65

    4.40

    3.41

    1.14

    据表可知, 当时 ( )

    A、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 6、 1943 年 10 月至 1945 年 3 月, 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滨西反攻战中, 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 余座,收复溪西失地8.3万平方千米,共歼灭日军4.9 万余人。仁安羌战役中,在远征军的浴血掩护下,7000 多名英军和500 多名传教士及随军记者得以生还,从平墙河大桥上安全撤出。据此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A、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B、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C、推动了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积极践行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 7、下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部分期刊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

    刊名

    创办者

    创刊时间

    停刊情况

    主要内容

    《秦劫痛话》

    旅京陕西学生团

    1919

    不详

    痛陈人民疾苦

    《迈进》

    汉中的旅京学生

    1919

    第 15 期后停刊

    以砥砺学行, 改良弊政为宗旨

    《秦钟》

    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

    1920

    6 期后停刊

    唤起自觉. 介绍新知

    《秦铎》

    陕籍旅沪学生

    1920

    半年后停刊

    反对旧制度, 宣扬民主自由

    《共进》

    陕籍北京大学学生

    1921

    1926 年停刊

    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贡献》

    南开大学的几位陕西

    学生

    1922

    4期后与《共进》合刊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

    《新群》

    上海大学陕西同乡会

    1925

    不详

    宣传共产纲领, 反帝反封建

    A、陕西成为进步思想的中心 B、北洋政府压制爱国学生的言论 C、探索救国之路是时代旋律 D、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密切结合
  • 8、 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 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 9、 清代汉族官僚对满清皇室绝对服从开始松动,源自于鸦片战争后汉官集团开始逐渐垄断了对外交往、洋务现代化运动和地方武装开始。满清皇族为了维护对全国名义上的统治,被迫通过让渡出在一些地方的绝对权力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是 ( )
    A、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 B、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程朱理学思想统治松动 D、湘淮军地方势力崛起
  • 10、 宋代财婚风气盛行. 富贵人家置办聘礼. 除一般物品外,流行给女方制作一些纯金首饰,常见的是金钏、金锭、金帔坠,号称“三金”。经济稍差一点的人家则用白银打制。这反映出( )
    A、理学思想影响较大 B、经济发展影响婚俗变迁 C、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社会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 11、 邸店,亦称邸舍、邸肆、邸铺等,出现于南朝时期。唐代的邸店主要供往来客商堆放货物,提供住宿给客商,同时也从事区间性的商业贸易,并从中抽取佣金。唐代邸店的发展反映了 (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兴盛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 12、 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 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 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 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 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
    A、保障了西汉的长治久安 B、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C、体现了强化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13、 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 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 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14、 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 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材料说明当时 ( )
    A、中央集权体制由此产生 B、分封制维护了社会稳定 C、地方的治理缺乏灵活性 D、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 15、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孽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炯在《六代论》 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班固《汉书》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夏商时期的“邦”、“国”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带来的问题及成功解决的措施。
  • 16、 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这一变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并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 17、关于隋唐时期制度渊源,学界一直有“南朝化”、“北朝主流论”的争论。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唐朝其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江南地方化,易言之,即南朝化。”后来唐长孺先生对这一观点做了进一步发挥。但是田余庆先生则强调北朝制度的重要性,提出“北朝制度主流论”,其学生阎步克又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解释。由此可知( )
    A、历史有争议,所以历史真相难以知晓 B、在争论中,我们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 C、历史真相的挖掘,主要靠历史学家的争论 D、只要历史学家达成共识,我们就能得到真相
  • 18、下图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图。这一变化说明( )

    A、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 C、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D、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 19、下图是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织锦护臂,质地为汉代蜀锦。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文字,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 20 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由此可以得出( )

    A、隶书是汉代官方字体 B、新疆在汉代已归属中央政府 C、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的第一手史料 D、汉代对外丝绸贸易兴盛
  • 20、历史逻辑推导能力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推导符合逻辑的是( )
    A、阶级关系新变化——铁犁牛耕——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B、秦暴政速亡——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 C、分封制易形成割据——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七国之乱” D、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创立——中央集权加强
上一页 810 811 812 813 8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