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与“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 2、 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6周的博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美国某知名品牌的饮料,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博览会( )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 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 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 3、 如图是1919年7月13日法国《小新闻》的头版漫画,将1919年法国的胜利与曾经1871年被普鲁士击败的黑暗回忆放在一起,下方的文字意为“这回轮到你了,德意志!”该漫画意在( )

    A、敦促巴黎和会严厉惩处德国 B、号召建立战后欧洲和平秩序 C、宣泄法兰西民族主义自豪感 D、渲染法国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 4、 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 5、 1810年,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贵族头衔修正案》。这一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接受、声称或保留外国授予贵族头衔”的人将被禁止担任联邦政府职务。该修正案最终获12个州议会通过,而被另外26个州议会搁置,因此并未生效。这一结果反映出此时的美国( )
    A、存在封建势力复辟的可能 B、外交政策受孤立主义影响 C、联邦制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南方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
  • 6、 15世纪,廷巴克图的桑科尔大学和穆斯林世界的其他学校一样,不但讲授人文学科,如伊斯兰圣训、修辞学、逻辑学、星占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而且也讲授自然科学。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材料能够用来印证( )
    A、阿拉伯学术文化中心的南移 B、津巴布韦国家文化的繁荣 C、商路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D、撒哈拉以南大学教育的普及
  • 7、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地方主义情绪泛滥。基层大多数居民往往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如伦敦人、巴黎人等。与此同时,教会也宣扬“(欧洲)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没有民族与国家的差别”。这种状况导致西欧( )
    A、教权与王权两者势不两立 B、封建君主权力逐渐由实向虚 C、天主教会推动欧洲的团结 D、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 8、20世纪80年代后期,承包制在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如图所示是1988-1990年中国国有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亏损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举步维艰 D、传统发展理念影响较深
  • 9、1963年,印尼发起并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克服巨大阻力,派代表团参加。周恩来总理在贺电中说:“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兴国家的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对国家体育事务的操纵和垄断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由此可知,中国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 )
    A、全方位突破了美国的封锁 B、加强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 C、旨在改善周边的政治局势 D、直接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 10、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继续实行“三三制”政策,要求解放区县以上政府聘请一些进步的工商界人士,以及有相当声望的、赞成反美反蒋、赞成民主和减租减息等基本纲领和政策而又没有逃跑的开明绅士担任参议、咨议,或吸纳他们参加一定的工作。这一精神的贯彻( )
    A、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适应了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需要 C、为新中国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1、 1916年,粤汉铁路湘鄂段艰难修通。凭借粤汉铁路,岳阳、衡阳的工业迅速发展,衡阳更是成为周边四省的中心点;郴州结束了翻越骑田岭挑盐的历史,成为湘南地区商品集散地;湘潭日渐衰落,“长沙渐成湘省货物进出口之总汇”。由此可见( )
    A、湖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近代化 B、交通发展影响湖南经济格局 C、新式交通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D、铁路修筑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 12、 20世纪初,中国的进步群体都把民族主义看成摆脱危机、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随着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抵制日货运动等反侵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把对列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并使用了“帝国主义”这一新概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国人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B、打倒帝国主义成为全民共识 C、盲目排外的心理仍然浓厚 D、提倡国货运动得到政府支持
  • 13、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如表所示为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部分)。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英国的礼单(部分)

    中国的回礼单(部分)

    天体运行仪器、望远镜、地球仪;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座钟;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珐琅、珍宝、玉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及各色土产食品

    A、社会转型条件成熟 B、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C、盛世之下潜伏危机 D、广大民众生活富足
  • 14、 宋朝官方设立的救助机构覆盖范围多局限于城市。乡村基层所存在的只是临时的突发事件救济,但这类救济也难有保障,官员面对乡村灾荒的逐级请示,往往会耽误救灾的最佳时机。因此,广大乡村地区俨然被排除在“福利国家”之外。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市镇经济的逐渐兴起 C、乡约自治的日益成熟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15、如表所示为中晚唐时期传奇(文言短篇小说)中的部分女侠事迹。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当时( )

    女侠

    事迹

    红线女

    自述“前世本为男子”,因意外杀人而转世为女子,因此红线女的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赎清自己前世的罪孽

    樊夫人

    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

    聂隐娘

    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

    A、社会尚武之风较为盛行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加强
  •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赞颂汉高祖实行“量利禄,度官用,以赋予民”的赋税政策,即严格测算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然后根据支出需求,向人民征收赋税。这种赋税政策的实行根源于( )
    A、秦帝国衰亡的教训 B、社会经济的凋敝 C、对黄老治术的推崇 D、选官制度的变革
  • 17、 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的百余年中,井氏家族成为赓续绵延的法官家族。周恭王时期,井氏家族的宗子井伯曾以审判团首席法官的身份处理裘卫诉邦君厉一案;传世的青铜器曶鼎铭文记录了井叔处理贵族曶与限之间争讼的案例。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权力被烙上宗族印记 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C、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 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 1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 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书籍的收藏与保护,文渊阁就是乾隆帝谕旨督造的收藏《四库全书》以备御览的皇家藏书楼。而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则始干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它是以议会法案为支撑,以地方税收为支持,以曼彻斯特公民投票为前提,并得到企业家捐赠的、服务干公众的免费图书馆。

    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1905 年,英国占人口 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55%,而占人口33%的穷人却只拥有财富的1%。但由于英国税收主要来源是关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收负担大多落在社会中下层收入者的身上。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英国传统税制很少强调其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税收主要用来为政府筹集收入。为革除传统税制的弊端,英国政府实行的“建设性税制”改革,发挥了税收调节功能,但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税收效率功

    能的问题。二战后税率曾一度高达50%,因此遭到英国工会联合会和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反对。另外,英国不同时期执政党的税制思想和政策各有偏好和差异,这使得英国税制改革容易出问题。

    ——摘编自滕淑娜《英国的“建设性税制”改革》

    材料二:1953 年8月.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收入工作应该符合党在过渡时期的要求。这个时期,税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要更多地积累资金以利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调节各阶级的收入以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并使税制成为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及半社会主义,有步骤、有条件、有区别地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具。

    ——摘编自张斌《新中国税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20 世纪初税制改革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的税制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 20、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英国的影响下,法国“近水楼台先得月”法国尤其在纺织业和采煤业逐渐发展起来,许多生产部门开始使用简单机器,不少人认识到妇女在生产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下层女性的职业教育开始起步,有知识、有抱负的妇女通过沙龙和阅读进入了以前专为男人享有的知识领域。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时代的法国女性和女性观》

    材料二: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围绕人的因素和传播媒介的因素而展开.具体呈现为通过黄炎培等人的努力而打开,进而通过期刊等传播媒介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呈现出政府行为与民间自发并举,以欧美尤其是美国职业教育思想为重心的特征。此外,大量留学归国的教育类专业的留学生,通过或译或著,促进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职业教育的中国化呈现出从仿照日本到日欧调和,然后再到学习德国和美国,这一过程实际上不断增强了中西融合的自觉意识。

    ——摘编自《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特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上一页 809 810 811 812 8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