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 “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 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下列项中,属于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的有( )
①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
③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的需要
④设台湾省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2、史载: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 皆属考功。 ”该现象始自(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3、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 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 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 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 )A、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B、推动了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取代 C、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该和约( )A、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C、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D、形成了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
5、如下图所示,1542年德国出版的《植物志》中记述:“它现在生长在所有的庭院中,几乎到处都是。”该史料可( )

【注】这幅图是画家阿·米耶尔直接采画自生长着的玉米,再由一位素描师把彩图转化为黑白线圈,1542年,被录入在德国植物学家廖恩哈德·福克斯编纂的《植物志》中印刷出版。
A、用于研究玉米最早传入欧洲的时间 B、用于研究玉米传入欧洲后功能的变化 C、说明玉米已经在德国的庭院中广泛种植 D、说明玉米已被欧洲农民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粮食作物 -
6、农业的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发源地位于下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
7、在西方,证人宣誓在古希腊时已存在。宣誓被古希腊人视为审判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后,西方国家对宣誓的形式、执行、誓词、主体等都做出详细法律规定。证人宣誓制度反映了(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C、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 D、情感教化和约束力的作用
-
8、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右图所示内容,体现于( )
A、中共十五大报告 B、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 C、中共十九大报告 D、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
9、外交是内政的外延,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而且也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对华实行孤立遏制政策的情况下, 中国对亚洲的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该材料旨在强调( )A、结束屈辱外交建立新型外交必要性 B、“ 一边倒”方针实施的合理性 C、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紧迫性 D、构建务实灵活的外交关系
-
10、下图为现藏于詹天佑纪念馆的授予詹天佑工科进士时的札文。札文谓19名入选者中“列一等之詹天佑著赏给工科进士,严复著赏给文科进士……”该札文反映了( )
A、学堂选官制度 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文官考试制度 D、干部管理制度 -
11、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 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由丁银通省均摊方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而引发。其后,“乾隆四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该事件反映了摊丁入亩实施( )A、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 B、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 C、要 因地制宜选取丁银摊征方式 D、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12、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某考核制度针对地方官员,其中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大员一样考核,其他官员由上司考核出具考语,汇总于督抚,咨送吏部、都察院会核,再报皇帝定夺。该考核制度是( )A、上计 B、京察 C、大计 D、考满
-
13、阅读下图,下列项中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历代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 B、战国中晚期亩产与青铜农具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关 C、秦汉亩产提高与南北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相关 D、明清时期亩产提高外因是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
14、《唐律疏议》明文规定: “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 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 徒一年。 ”该规定( )A、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B、满足了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C、首次实现钱币的统一 D、维护了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
15、有史书记载:“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下列项中与该现象符合的是( )A、“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B、“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C、“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D、“取士不问家世”
-
16、据《商君书》记载: “父遗其子, 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皆曰: ‘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 ”、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了其变法( )A、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B、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影响了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
17、如表是典籍记载先秦时期被征服者承担义务的变化过程。这体现了( )
时间
名称
内容
商代以前
贡
藩属部落贡以方物
商代
助
强制代耕公田
周
彻
什一而税, 天下通行
A、国家机构治理能力提升 B、原始民主传统的延续 C、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 D、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比于丝绸和青花瓷,茶叶进入西方的时间较晚,它的全球流动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16世纪开始的欧亚、美洲和非洲间物产大流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茶消费国。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崛起,挑战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霸权,茶价随之大幅下降,茶从开始的贵族饮品,逐渐服务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
——根据宋念申《发现东亚》整理
材料二


大本钟是英国国会大厦的报时钟,1859年完工时是世界上最大、最准确的四面报时钟,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每隔1小时报时一次,方圆数英里之外都能听到钟声。大本钟钟楼被视为伦敦的象征。
埃菲尔铁塔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一百周年之际落成,其建造的初衷是为了展示法国的工程学知识,象征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也体现了人类对技术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茶从贵族饮品到大众化商品的原因。概述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参考材料一、二、提取关联信息,并结合18和19世纪相关史实,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户籍是在秦朝户籍框架下进行的。但这并不是说两汉户籍制度就没有独到之处。汉代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其次,汉代户籍簿上要“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以及有无残疾、职业、爵位、财产等。为确保户籍登载的真实性,防止脱逃赋役,汉代还实行案比的制度,即户口调查,清算人口。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按照《宋史》记载:“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除了将所有的人户按照一定数额进行编排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伍保法连坐制:“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掠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三 中世纪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市民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其发达的市民社团组织为持续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和组织基础;而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文明普及使得市民阶层能够像“兄弟”般团结一致,中世纪城市社团组织都有强烈的宗教精神为基础。中世纪的城市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自治权利,并实际上形成了市民阶层的精英人士主导的城市自治格局。
——摘编自陈兆旺《西欧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户籍制度的“独到之处”。结合汉代赋税政策,说明汉代户籍簿上登记“年龄、职业”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保甲制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基层治理制度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条件。结合所学,指出“精英人士”的构成。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刺史由秦朝的监御史演变而来,汉武帝为了监察地方郡国,将全国划分为了13州,在中央派遣刺史进行巡查。初设之始其权高位卑,其主要职责为监察地方的官员及王国,“周行郡国”,“秋冬入奏”。到西汉中后期,随着刺史权力不断变大,日渐干预地方郡国事务,其职权广泛扩展至地方军、政、民、农、贡士等多方面。东汉时期,刺史实际上已经逐渐地方官化了。
——摘编自江田祥《空间与政治:汉代交刺刺史部治所变迁及其原因探析》
材料二 《大宪章》先以教会自由奠定王国公共秩序的基础,继而通过修正的封建关系重塑王国的政治结构,辅以司法改革调整王国的整体治理,确认、授予并维护了王国自由人广泛不一的主体权利。《大宪章》试图通过男爵委员会(英国议会的前身)平衡封建结构……既是传统封建契约的细化,也是传统封建契约的革新。《大宪章》既形塑了中古英国的国家之制,又展现了中古英国宪制的整体图景。
——摘编自王栋《中古英国宪制的整体图景》
材料三 19世纪开始,旧制度在工业时代利用新财富孳生了越来越多的腐败。工人阶级愈加贫穷,他们对英国严重的政治腐败日益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呈现激化的势头。城市中等阶级率先发起了要求议会和政府进行体制改革的社会运动。为彻底改变“旧腐败”,英国开始了一系列议会改革。
——摘编自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两汉时期刺史职权的变化,简述这一变化对汉朝政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宪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简述其形塑的“中古英国的国家之制”的运行机制。(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政府治理腐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该时期英国的议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