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表是1960~1980年美国雇佣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百分比(%)

    数量(千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白领工人

    43.4

    48.3

    52.2

    28522

    38024

    51882

    专家与技术人员

    11.4

    14.2

    16.1

    7469

    11149

    15968

    经理与行政人员

    10.7

    10.5

    11.2

    7067

    8295

    11138

    销售人员

    6.4

    6.2

    6.3

    4224

    4857

    6303

    办公室职员

    14.8

    17.4

    18.6

    9762

    13723

    18473

    蓝领工人

    36.6

    35.3

    31.7

    24067

    27807

    31452

    服务业工人

    12.2

    12.4

    13.3

    8023

    9719

    13228

    农业工人

    7.9

    4.0

    2.8

    5176

    3127

    2741

    A、战后的社会运动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国家的宏观调控 D、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 2、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些法律的制定着眼于(  )
    A、推动国家法律体系建设 B、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C、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D、缓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
  • 3、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代埃及文明延绵约3000年,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属于古埃及文明成就的是(  )
    A、 B、 C、 D、
  • 4、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他们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材料中的“他们”是(  )
    A、雅利安人 B、阿兹特克人 C、玛雅人 D、印加人​
  • 5、如图是1952年爱国防疫卫生运动蓬勃开展中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 
    A、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B、体现了卫生工作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 6、如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耀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开放
    C、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 7、魏晋南北朝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以下不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  )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伤寒杂病论》​
  • 8、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与不变”。

    材料: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节选)

    时间

    事件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英王颁布“特许证”,授予公司贸易独享权,司法权、媾和权等政治权利。

    1657年

    公司初步确立合股制度,股东数量爆增。

    1689年

    公司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

    1720年

    公司将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欧洲,获利颇丰。

    1757年

    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并占领了印度的孟加拉地区。

    1773年

    国会授予公司出口茶叶到北美的专利权。

    1813年

    国会授权英王颁布“特许状”,规定取消公司对印度贸易垄断权,给予公司对华贸易及对茶叶和鸦片贸易垄断权。

    1833年

    国会授权英王颁布“特许状”,规定取消公司的全部贸易特权,仅作为行政机构继续殖民统治。

    1857年

    国会正式剥夺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收归英国政府进行直接统治。

    1874年

    公司解散。

    ——据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整理

    (1)、阅读上表,从公司职能“变”的角度,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马克思说,“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请结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与不变”予以阐述。
  • 9、明朝的“丝绢分担纷争”。

    材料一:万历年间,正是一条鞭法在江南盛行的时候。在南直隶执行一条鞭法的是海瑞,他在应天巡抚任内推动甚力,徽州府属下六县,“均平”成为改革浪潮。所以,士绅声称,“天下之道,贵乎均平。故无由不得其平则鸣。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臣情款,恳乞均平”,要求将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粮项目之一)分摊六县而非偏派歙县。

    ——摘编自李义琼《晚明徽州府丝绢事件的财政史解读》

    材料二:围绕丝绢应如何负担产生纷争。歙县据《大明会典》“直隶徽州府夏税”一项只载具体数额,并未注明由歙县独揽,主张人丁丝绢应由六县分摊;其余五县“耆民里老”等联名上呈,“祖宗成法不可变”,要求按照《黄册》所记由歙县单独负担,且将矛头直指户部和内阁。此后双方反复抗争,甚至引发“激变”……最终中央政府处理了丝绢事件,实际上并未加派六县,故名“共免两全之法”,随后刊刻了《条鞭赋役册》,永为定规。与此同时,对“激变”的主谋者进行逮捕和审判。

    ——据[日]夫马进《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等整理

    材料三:《大明律》卷十八《刑律·劫囚》规定:“若官司差人追征钱粮,勾摄公事……聚众中途打夺者……因而伤人者绞。杀人及聚至十人为首者,斩。”刑部据此严惩激变的主谋者程任卿,他被拟判“监候处决”。但在审判过程中,程任卿“切查律例所载”,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构成被指控为“聚众中途打夺者云云”的罪情,故不应强用该条文。他进一步提出生员为了保卫家国的理法,“为乡党而公言其是非”,“何有大罪?”最终,刑部改判。后程任卿又得以减刑充军,因军功被授予把总归乡。

    ——据[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歙县士绅要求“分摊六县”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纷争双方各自的主张及其依据的文献。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简述明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变化。
    (3)、律乃律文,例乃条例,统称律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明代最重要的律、例名称。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丝绢分担纷争”的最终处理。
  • 10、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为统一的郡县制国家初创之时,统治者对于如何治理基层社会,缺乏经验借鉴,故按照郡县制的层级控制方式,将行政机构逐级往下延伸在基层社会内部。如两汉政制, “凡县户五百以上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为县的下级机构,负责人为“有秩”或“啬夫”,由郡或县任命。乡之下, “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

    材料二   在清代基层社会的治理上,史学家存在着观点分歧,但都不否认清代基层社会同时存在着两套组织系统:一是官方所设立的基层社会控制系统,如保甲、坊厢,使得国家力量渗入到基层社会;一是基层社会自发产生的、并受官方认可的社会组织,如家族、宗族、社仓、书院等,使得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我管理。此种治理模式不仅是事实上的存在,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如1670年,康熙颁布《圣谕十六条》,阐述了清王朝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理想模式,其中两条即是“笃宗族以昭雍睦”“联保甲以弭盗贼”。

    ——上述材料摘编自曹正汉、张晓鸣《郡县制国家的社会治理逻辑》

    材料三  

    ——摘自姜晓萍、谭振宇《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与理论贡献》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基层社会治理设置的主要组织,概括这一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结合所学,概括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基层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阐述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当代基层治理的主要不同。
  • 11、有学者指出:“欲使世界史昌盛于历史学者当中,需要拆除三座堂皇的壁垒。第一座壁垒透过单独的民族国家孤立地思考过去。第二座壁垒则是将自己在地球所处的这个区域看作一切事物的中心。第三座壁垒则是阻碍我们完成一部包罗万象、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人类中心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历史研究饱受桎梏,唯有跨学科思维方能消解 B、立足国家、关注区域发展的世界历史研究徒劳无益 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价值澄清,促使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世界史研究理念并非封闭,在打破旧见中实现新发展
  • 12、针对日本在朝鲜进行领土扩张,李鸿章致信朝鲜官员: “日本之扩张,非人力所能阻拦……诸事表明,借力打力,方为我等最佳出路,阁下抓住所有机会与西国缔约,便能以其遏止日本。西方通则, 一国不得无故侵占别国领土,然则国际法之保护力,仅于共享商业利益之强国有效。”李鸿章意在(   )
    A、批判西方大国的双重标准 B、揭露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 C、推动中国政府介入朝鲜事务 D、规劝朝鲜利用国际法牵制日本
  • 13、《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研发数字人民币体系, 旨在创建一种以满足数字经济条件下公众现金需求为目的、数字形式的新型人民币。”材料所体现的人民币发行原则有(   )

    ①集中统一          ②计划发行           ③经济发行           ④平衡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下图是1928年大学院审定供初小学生使用的三民主义教育课本节选。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意在激发民族意识 B、收回部分关税主权 C、宣布废除国内关税 D、主张扩大贸易出口
  • 15、解读下表,可知近代中国邮政(   )

    晚清至民国邮政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842

    英国率先在通商口岸开办“客邮”,实行本国邮政章程,收寄中外和中国国内互寄的邮件。

    1878

    海关试办邮政,收寄华洋公众信件。

    1897

    大清邮政官局正式开办,将各海关寄信局统一改为邮政局。

    1902

    大清邮政局大幅降低邮费,扩展邮政业务,民信局受到极大冲击。

    1913-1914

    北洋政府彻底废除驿站制度,所有公文归邮局递送。中国加入万国邮会。

    1919-1922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提出邮政为“主权所在”,客邮“侵害中国主权”须撤除,获得列强同意。

    ①推动信息交流     ②见证国家独立      ③业务规模扩大     ④逐渐接轨国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万历五年, (鞑靼首领) 俺答款塞,请开茶市。 御史李时成言: “番(蕃) 以茶为命,北狄若得,藉以制番,番必从狄,贻患匪细。”据此可知,李时成(   )
    A、主张开茶市以促进边疆稳定 B、认识到茶市贸易的战略价值 C、意图联合“北狄”制约“番” D、强调茶马贸易利于经济交流
  • 17、联合国下属某一专门机构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该机构的总部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18、下图反映的是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情况。其中②代表的是(   )

    A、美国 B、苏联 C、英国 D、德国
  • 19、1836—1854年,英国经由财政部推荐的五十五名文官人选中,有几人因年龄关系不能胜任工作,有些人则完全不符合条件,还有的品质很坏,其中一人因犯欺诈债务人罪而被关押过,另一人的健康状况很糟。鉴于此类情况,英国政府规定文官(   )
    A、在政党间保持中立 B、必须忠实执行政策 C、通过考试择优录用 D、可以任职到其退休
  • 20、“工业”“工业家”“工厂”“贵族阶级”“铁路”“自由”“保守”“民族”等词语是某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该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这个时期最可能是(   )
    A、18世纪初到 18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 C、19世纪初到 19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上一页 812 813 814 815 8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