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维护和平、协商解决等国际关系准则;《国际联盟盟约》提出“缔约各国保持其和平与安全,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解决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材料反映近现代国际法( )A、充分尊重各国独立主权 B、集体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C、有效遏制霸权主义扩张 D、高度重视维护世界和平
-
2、明初,“云南、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为经略西南战略大通道,洪武四年(1371年)设贵州卫,招抚少数民族上层势力,并大量屯兵屯田;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行省,其下土司制与府(州)县制并存。明朝贵州行省的设立( )A、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羁縻程度的提高 B、进一步完善国家行政中枢管理体制 C、体现了地方治理的务实性与灵活性 D、成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典范
-
3、《法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初)和《德国民法典》(颁行于19世纪末),在性质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但前者“私人财产所有权获得了最大程度上的保护,近乎成为一种无限制的私权”,而后者“对于国家和公共利益更为关注,更强调对个人作出必要的限制”。两种民法典的变化体现了( )A、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B、欧洲大陆法系的普遍原则 C、资本主义兴起的本质特征 D、欧洲普通法系的基本原则
-
4、《吕氏乡约》中关于过失相规的内容分三种:“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若犯义之过,罚钱五百,不修之过和犯约之过均罚钱一百,具体的惩罚程度由过错轻重而有所增减;累犯而屡教不改者,将会聚会讨论,使其退出乡约。反之,对德业善行表现突出者会有所表彰。由此可知( )A、该乡约的相关条款具有法律效力 B、宋代的乡约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C、有利于乡约发挥其基层教化作用 D、成功禁绝了地方不良风俗的出现
-
5、1883年,美国政府颁布《彭德尔顿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为美国服务的官员、职员及其他任何人员不允许直接或间接的将权力移交给任何其他的官员、职员及其他人员,不允许移交给任何参议员或者众议院成员,也不允许移交给地方代表。”这一条款( )A、使美国立法与行政权开始分离 B、有利于文官政治中立的落实 C、反映美国率先实行了两官分途 D、确保了文官队伍的清正廉洁
-
6、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中,被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人被录取。朱元璋怀疑当时的考试官有徇私舞弊的倾向,便训斥其考试官,并对考试官严加治罪,随后录取的全部为北方人,史称“南北榜案”。对“南北榜案”成因解释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正在加速 B、南北经济状况影响文化发展 C、国家对地域政治平衡的需要 D、南北取士不均问题长久存在
-
7、1897年12月,贵州学政严修上奏:“时政维新,需才日亟,请破常格,迅设专科。”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上述材料体现了( )A、贵州是推进新式教育改革的先驱 B、清政府调整策略以应对近代变局 C、清朝以“中体西用”指导教育改革 D、废科举行新学是清政府改革之重
-
8、《大宪章》内容包括: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保证教会自由;明确封臣继承时所缴费金额;没有普遍协商不得征税;罪罚相当,合法裁决前任何自由人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流放等。这些内容反映出( )A、《大宪章》成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 B、《大宪章》确立了教会世俗权力中心的地位 C、《大宪章》相关内容为后世法律所全部沿袭 D、《大宪章》是王权与贵族等势力斗争的产物
-
9、公元前578年,晋国与齐、卫、鲁等国组成联军西进伐秦,周简王亦派大夫率军助战,秦迎战于麻隧,秦败。麻隧之战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据此推知(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列国中晋国实力最强 C、晋胜后实现兼并天下 D、秦败后开启富强之变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三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荣氏企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对我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鞍钢集团公司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获得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了。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视角》
材料二 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
——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制及古代国家治理之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不是偶然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
1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我国( )A、注重与发达国家合作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
15、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 )A、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C、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
16、1953年,第一次全国普选中很多农民把选民证称为“当家作主证”,和土地证一起放到箱子里保存;还有妇女主动向村干部索要选民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未能参加选举而埋怨村干部。这次普选( )A、推进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 B、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C、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使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
17、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在桂林举办昆仑关大捷战利品展览会共计2万余件,展品有各类军用品、图书、文件、书信等;1941年4月,又在肇庆(广东)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缴获的敌军制服、勋章、文件、照片及其他军用品。这些展览( )A、利于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B、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C、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8、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份重要文献原本。文献中有“中央局”、“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工会”、“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的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的词句。据此推断该文献可能出现于( )A、中共成立初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9、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观点
张鸣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来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姜义华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杨银权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A、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被认识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
20、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总办”、“帮办”等,他们往往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这说明( )A、洋务运动的失败具有必然性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官府压制 C、洋务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革新 D、洋务运动践行了中体西用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