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太平天国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地碰了壁。”“重重地碰了壁”根源于(    )
    A、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B、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天京变乱事件的影响
  • 2、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 3、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票拟权基本失效 B、内阁的非正式性 C、内阁地位的下降 D、君主专制的强化
  • 4、下表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统计表。这些变化说明这一时期(    )

    区域

    北方

    南方

    地区

    关中

    扬州

    荆州

    变动前

    240万

    320万

    359万

    变动后

    50万

    433万

    820万

    A、人口变化受政局形势影响 B、南方生产力水平已超过北方 C、政治经济中心产生了分离 D、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 5、南宋末年,浙江嘉兴魏塘镇的佃农带着自产的米,到市场上交易香烛、油盐、药饵之类的日常用品。当地米肆(店铺)将米运至杭州、苏州等地出售,出售后用所得收入在当地购买货物,再回到浙江市场上销售。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魏塘镇(    )
    A、商人群体大量涌现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坊市制度界限已被打破
  • 6、唐初、政府对逃散浮寄的人户追索回原籍,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
    A、居住地落籍的实施 B、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C、两税法改革的推行 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 7、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晋归义羌侯”官印入选其中(见下图)。印为金质,驼钮。印文小篆字体方正,布局严谨。这一文物入选此次主题展,主要原因是(    )

    A、展现了制印技术的精美 B、体现出篆书艺术的魅力 C、象征着西晋国力的强盛 D、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
  • 8、陈胜起义后,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据此可知(    )
    A、楚人受秦暴政迫害最深 B、地域差异影响对秦统治的认同感 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很大 D、郡县制的治理模式缺乏有效性
  • 9、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据此可知班固(    )
    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 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 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 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统计,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摘编自《中国年鉴第一回》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1917-1918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围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自选角度,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流传着以嫦娥奔月为代表的“飞天”神话,同时也有很多飞天的尝试。《汉书·王莽传》记载,当时有人使用鸟羽制成两只人工翅膀捆绑在身上,再装上环钮等器件,弹地而起后飞了数百步。宋代,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手段——火箭,借助火药燃烧向后喷火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箭可以飞得更远。明代,中国的火箭技术更加发达,出现了原始的两级火箭——火龙出水。火箭的发明,给人们遨游太空的梦想带来了新希望。据一些西方文献记载,明朝初年,一位叫做“万户”的官员做了一次“飞天”试验。他将47支火箭和两只风筝绑在椅子上,点燃火箭试图飞向天空,但是飞天椅最后摔到山坡下,他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的勇敢精神受到人们的肯定和敬仰,他也被认为是“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7期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看到了航天科技工业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对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创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这是确立我国大国地位的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航天技术纳入“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先后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用不到30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摘编自林溪《中国“飞天简史”:从梦想到现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飞天梦的探索,分析万户飞天尝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新中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并谈谈这一发展带来的启示。
  • 12、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改革原有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各方广泛认同。这一理念的提出是( )
    A、基于公正国际秩序的建立 B、以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 C、大国进行外交博弈的结果 D、解决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13、据2010年国家工商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以上,在部分领域甚至超过80%,贡献的全国税收也达到50%以上。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达成 B、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C、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D、国民经济结构的完善
  • 14、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川黔线铁路就着手建设,经历了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38年悬而未成。新中国成立后,经相关部门统筹,川黔铁路于1956年4月开工,1965年10月交付运营。由此可知,川黔铁路的修通( )
    A、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B、改变了西部落后的面貌 C、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贯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15、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其意在强调( )
    A、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B、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与西方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
  • 16、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由此可推知,土地改革( )
    A、实现了土地公有 B、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投身革命 C、打击了富农阶层 D、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 17、1949年10月3日漫画家张乐平发表了漫画《大旗招展全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中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 18、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船只8539艘,筹集并运送到前线的粮食达4.34亿斤。陈毅同志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一现象( )
    A、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形成 B、开启了战略反攻 C、反映了解放军战术得当 D、体现了民心所向
  • 19、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以上数据说明抗日战争( )
    A、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 B、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20、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骑自行车成了一种时尚,常有两人合坐,在市中游转,出现“压压盈头外国花,靓妆西女面笼纱。一声铃响双轮迅,穿过人丛脚踏车”的现象。这说明( )
    A、近代上海盛行崇洋媚外之风 B、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习俗变革 C、新式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D、中西文化融合成为社会风尚
上一页 805 806 807 808 8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