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唐朝中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甚至出现“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的情况。为此,皇帝多次下令禁止。这说明当时(  )
    A、经济活动挣脱了法律的束缚 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
    C、新的经济形势冲击管理制度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2、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  )
    A、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 3、 《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
    A、突出人的作用 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 D、依赖血缘纽带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交会大事记材料 
    1957年第 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中国13家专业总公司组团参展,展示商品包括解放牌载重汽车、普通车床等,也有各种日用轻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传统工艺品。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成交额1754万美元。 
    1969年春季的第 25届广交会开幕时,交易会坚决把对外宝传毛泽东思想当作首要任务。秋季的第26届广交会,中央指明:“对外宣传不要强加于人”,取消在开幕式和招待会上朗诵毛主席语录……不少客商认为政治气氛宽松了。以后几届广交会,毛泽东思想宣传继续进行,但对业务的干扰程度减弱了。 
    1970年广交会接待了世界五大洲各方面的来宾,共达一万多客人。会场中悬挂着巨幅标语“坚决支持英雄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反帝斗争!”。 
    1972年 4月,美国贸易代表团访问广交会。组委会对美国商界的邀请范围逐步扩大,美国逐渐成为广交会最大的客源国。 
    1983年第 53届广交会,外资企业首次参展;采购商人数达到21,785人,来自87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22.18亿美元。 
    1999年第 85届广交会,民营企业首次以正式身份参展;第86届广交会机电产品占成交总额的34%,超过轻工工艺品居第一位。 
    2007年第 101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进口展。 
    2008年第 104届广交会展览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突破2万家,展位数突破5万个,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2013年以来广交会与“一带一路“沿线 39个国家的66家工商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依据人民网-国际金融报《广交会大事记》、欧阳湘《“文革”动乱和极“左”路线对广交会的干扰与破坏——兼论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的评价问题》编制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与疫病 
    材料: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洟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女郎”。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 

    ——据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1)、 依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淞铁路的拆与建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 
    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报》载: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阻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
    ——摘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己之事,吴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
    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任彼自造害也,我买而续之亦害也……并无轻者。
    ——摘自(清)沈葆桢《沈文肃公牍》

    材料二: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 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7、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率军前往位于埃及腹地的阿蒙神庙祭拜,宣称获得阿蒙的神谕成为埃及的法老并进行正式加冕。下图是亚历山大被刻画成法老的形象。这突出说明了(  )
    A、文明的相互碰撞
    B、宽容的宗教氛围
    C、埃及文化的复兴
    D、政治体制的创新
  • 8、 在当下中国,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丰富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热爱祖国、尊老爱幼、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与邻为善、团结友善的思想观念。可见,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  )
    A、构建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B、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矛盾
    C、加强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D、抵御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9、如图两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图和元朝大运河图。图中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的原因是(  )

    A、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B、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10、 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粮食供应的制约 B、农业需要更多劳动力
    C、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D、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 11、 下列“近代商业贸易变化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B、太平洋沿岸商品种类数量增加美国
    C、地中海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英国 D、大西洋沿岸垄断组织迅速扩张法国
  • 12、 如图为现代“精确农业系统示意图”。据此可知,“精确农业”(  )

    A、解决了粮食的供需矛盾 B、依赖现代高新技术支持
    C、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 D、利于粮食种植的多元化
  • 13、 如图为1965-1980年主要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B、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C、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 14、 如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 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 16、 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讨论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而后推荐,再经皇帝取旨定夺,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 B、标志国家行政体系成熟定型
    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D、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 17、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
    表汉高祖到武帝初期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

     

    高祖

    吕后(惠帝)

    文帝

    景帝

    武帝初期

    三公九卿

    100

    90

    62

    46

    27

    王国相

    100

    86

    29

    18

    17

    郡太守

    88

    60

    40

    0

    6

    平均

    97

    81

    50

    30

    20

    A、军功制被察举制所取代 B、统治者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C、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降低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

    ——摘编自沈世锋《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根据材料部分或整体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1978年以来,中国海军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海军外交关系,军舰互访频繁。1978年4月,法国舰队访问中国,开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展海军外交的先河。此后,美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瑞典、阿根廷等国家军舰先后来访。1985年11月,中国海军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三个南业国家,掀开其作为“国际军力”新的一页。2000年,中国舰队访问马来西亚巴生港,吸引当地民众参观达2.5万人次。2002年5月至9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首次环球航行,访问了10个国家。除船舰互访外,中国海军还频繁展开海军交流、联合军演、护航、医疗救援等。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加强了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力度,保护航行在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人员安全以及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世界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安全,其中一些外交活动备受世界瞩目。如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中,中国海军3艘舰艇成功将621名中国同胞和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国际社会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此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英国《每日邮报》对此评论称,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举动,表现出中国正在更多地参与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愈发增强。

    ——摘编自张佳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海军外交: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海军外交的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歙县志》记载:“(明中后期的徽州)田少民稠。商贾居十之七,虽(即使)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徽州地处江南区域,既有丰富的土产,又能依靠运河沿线一带的苏、浙等商业重镇,对外贸易的货物供给自不必说。至于如何躲避重重官禁将货物运达输送,则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购销网络。研究表明,徽商的购销网络是海上和陆上贸易的双向性销售,由海商、行商和坐贾或手工作坊三者构成。其中,行商既是负责将国内货物送达海商的媒介,也是将海商从海外收购到的商品运送回坐贾或手工作坊的中间人,而坐贾或手工作坊则是“源头活水”,他们或是深入农产品之地收购或是从事深加工,成为一级货源。

    ——摘编自张晗《论明代徽州海商的形成及作用》等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洋行(特别是英国洋行)的分行把大部分棉制品运进汉口等商埠。汉口十一个大华商定期在上海通过其代理人购买进口的布和纱,然后把货物转售给汉口的零售商和从湖南及河南前来汉口购货的商人。1896-1897年兰开夏访华代表团报告说:“在整个长江流域目前还没有一个西方商人从事棉制品的进口(对华输出)贸易,除上海外,英国资本已经从汉口等口岸撤出,并且一直没有向重庆等新口岸投资。”有些专利商品或体现先进技术的商品,从20世纪开始时便建立了由西方人监督的中国代理商销售网。直至清末,进口货物的大部分销售业务仍操在中国人手中。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徽州海商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明朝中后期和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同之处。
上一页 801 802 803 804 8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