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地方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选官制度的完善 -
2、 雍正元年(1723年)在全国范围推行“摊丁入亩”,即不再按人丁征收丁银,而是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全部摊入地亩一体征收,宣告了近两千年来的人头税制由此基本结束。“摊丁入亩”的推行( )A、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减轻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C、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3、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
4、 1913年国民党领袖黄兴在宋教仁追悼大会上写下挽联:“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一挽联可以说明( )A、宋教仁被袁世凯枪杀 B、革命党遭受沉重打击
C、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D、袁世凯筹备复辟帝制 -
5、 唐德宗贞元年间,岭南节度使兼市舶使王虔休上奏朝廷,称:“今年波斯、古逻本国(注:东南亚古国)二舶顺风而至,亦云诸蕃君长,远慕望风,宝舶荐臻,倍于恒数。臣奉宣皇化,临而存之,除供进备物之外,并任蕃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这表明唐王朝( )A、准许外国商贩在华各地贸易 B、已建立海上贸易管理制度
C、已与欧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 D、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 -
6、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的发明,在古代西亚地区广泛使用。下列史诗中,使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是( )A、《吉尔伽美什》 B、《摩诃婆罗多》 C、《荷马史诗》 D、《伊戈尔远征记》
-
7、如表为西周初年齐鲁两国的受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制( )
齐国
姜尚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
鲁国
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前往,在曲阜建立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受封时,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A、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 B、传承周朝完备礼仪典制
C、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目的 D、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2023年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目前已有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合作模式。
时间
提出
2013年9月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013年10月
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发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讲话,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6月
习近平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意义。(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可行性条件,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社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缺乏社会向心力所需要的同质性因素。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不追求同化当地民众。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把新加坡定为自由港,建立了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实行总督制,并从东南亚地区招揽大量劳动力。华侨从 1830年占总人口的30%到1860年超过65%。它还一直都是东南亚移民的中转站,人口流动性较大。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等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全面崛起是其文化传统潜能大爆发的表现。大批外来科技人才让美国政府尝尽甜头,《 1952年移民法》规定“全部移民限额中的50%用于引进美国急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类人才”。如今,美国人口除了有各种族土著外,还包括欧洲移民、非洲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和亚洲移民,不同种族的移民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组成了不同特色的小团体,并由小团体之间的交流、碰撞而创造出更繁荣的经济文化景象。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让美国社会呈现多样性和注重平等、民主。越来越多的有色人种不断涌入美国,这些移民所获得的成就,逐渐打破了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霸权。
——摘编自朱学敏《浅析美国多元化文化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加坡社会“高度异质性”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为此在文化上采取的对策。(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移民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程美东《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材料二研究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如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 3种阶段演进特征:
——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
根据上述材料,选择整体或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构完整,包含论题、史实论证以及总结提升。)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 -
12、 1920年,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际联盟。1925年,美国作为观察员参与了两次在日内瓦举行的重要会议,分别是关于鸦片贸易和武器贸易的;1930年,美国共参加过40次国联会议,并在国联总部有5名常任代表。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美国试图打破英、法对国联的控制
C、国联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 D、一战后所构建的国际秩序有所完善 -
13、 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A、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B、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C、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推崇 D、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
14、 197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文介绍,日本引进外国技术之多,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到1973年3月为止,日本引进外国技术共25742项,这“使日本减少了进口,节省了外汇支出”。这篇报道( )A、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得到落实 B、预示经济领域出现改革新动向
C、体现对日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建设 D、反映中美建交开阔了国人视野 -
15、 据1954年8-9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的民意调查,在受访的法国民众中,43%的人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比195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A、法国与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西欧各国要求外交独立 D、中国在国际外交领域的良好表现 -
16、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的理解准确的是(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A、反映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B、说明革命性质发生了改变
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 D、表明革命道路有重大调整 -
17、 清末民初的上海,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这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四民观念受到冲击 B、社会习俗逐渐西化
C、平等自由观念广泛传播 D、近代化历程的深入 -
18、 1843年,中英条约规定“各国既与英人无异,……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条约时,清廷代表李鸿章则首次取消了“一体均沾”的条款;而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这反映出( )A、中西间友好交往的不断加强 B、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增强
C、洋务运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D、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
19、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A、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 B、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D、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
20、 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该举措有利于( )A、激发臣民议政热情 B、提升君主决策的质量
C、监察机构的多元化 D、完善分权制衡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