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仍然强调“流转就是自由贸易,就是资本主义”。5月,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列宁却说“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一转变旨在(    )
    A、推动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B、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C、保障苏俄前线粮食供应 D、促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 2、1861年英国人在印度设立“印度星章”,星章拥有者位居英国骑士之列,截至1877年已达数百人。该头衔连同之后设立的“印度帝国勋章”,成为大多数印度人可以期待获得的仅有的欧式荣誉。这些举措(    )
    A、激发印度人民掀起反英高潮 B、加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C、促使了印度种姓制度的瓦解 D、强化英印帝国的统治秩序
  • 3、1829年《利物浦水星报》刊登雨山桥实验的比赛广告,该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新建的铁路采用哪种动力。比赛吸引了10000~15000人参加,从哲学教授到机修工都参与其中,有人发明了“手动车”,有人发明了“轮足机”(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 B、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 C、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 D、机械力与畜力难以兼容
  • 4、公元前204年《秦奇亚法》规定,禁止服务对象支付给律师任何酬金。公元47年克劳狄皇帝通过“元老院决议”,规定允许支付给律师的酬金最高不得超过1万塞斯退斯。塔西佗在《对话录》中写道:“演讲者们哀叹,丰富多彩的演讲被私人法庭的专业法律人士所取代。”这表明罗马(    )
    A、律师道德沦丧现象严重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法律诉讼程序逐渐完善 D、皇权不受法律束缚
  • 5、1951年3—12月,全国各地相继举办了“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坚决镇压反革命电影宣传月”“苏联电影展览”和“抗美援朝电影宣传月”等展播活动。以上展播活动反映了(    )
    A、电影制作发行紧跟时代主题 B、战争题材影片深受观众欢迎 C、外国影片在中国的市场广阔 D、电影制片厂采用新营销手段
  • 6、晋察冀边区在1942年实施的统一累进税方案中,将资产税和所得税分开;确定贫农最高负担不超过总收入的7%,中农15%,富农25%,地主70%;工商业资本、银行存款和放债资本一律免税;雇佣工人免税。该方案说明了(    )
    A、减租减息政策得到落实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 D、根据地扶持工商业的发展
  • 7、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职工运动作出了决议,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目前的主要职任是领导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就是实现这一职任的唯一策略”。该策略(    )
    A、有利于中苏友好合作 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D、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8、1916年,成都警察局发布了新的规章。根据要求,在夏秋两季茶馆演戏必须在晚上10点前结束,春冬两季则在晚9点收台;规定演员在舞台上不得有任何不适当的言论和行为。茶馆的规模也相应受到限制,未经许可茶馆不能随意增加座位。这体现(    )
    A、城市管理职能的扩张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城市娱乐方式多样化 D、娱乐业管理专业化
  • 9、1877年至1883年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C、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股份制公司获得社会广泛支持
  • 10、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 11、西汉武帝时期修筑的居延边塞烽燧防御设施,到东汉中后期,逐渐失去其功能和作用(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缘于(    )

    A、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B、刺史制度的实施 C、地方治理政策改变 D、地方豪强的崛起
  • 12、北京疏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袝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家族观念约束加强 B、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美国在思考美国的国际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1856-1924年)试图重建国际秩序,认为美国应该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主张保障弱国的独立以及民族自决,支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独立自主,防止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这些理念,便是“威尔逊主义”的核心。“巴黎和会”前,美国在中国的宣传活动也非常成功,中国人对美国好感度达到高潮,威尔逊被当时的中国人誉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上,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抵制,美国在山东问题上妥协,使中国直接收回胶州湾的计划落空,导致了中国人对美国和威尔逊的不信任。巴黎和会以后,威尔逊有关世界新秩序的“十四,点计划”被中国媒体尖刻地挖苦为“14=0”。 

    ——摘编自王笛《短暂辉煌:威尔逊主义与巴黎和会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前后,中国舆论对威尔逊基本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威尔逊主义的实质及其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前,规模最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之路,就是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东部地区)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文明交流由东向西、自西徂东,是双向互动的。 
    从早期中西交往而论:

    战争的动力作用不可无视。

     出于政治、外交(包含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的需要。

    经济与财政需求。

    从根本上说,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

    科技对于丝路交往的重大促进作用。

     宗教热情和知识追求。 
    毫无疑问,有关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活动,不同的利益诉求共同促进了丝路的繁荣与发展。 

    ——摘编自张国刚《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要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黄淮流域“华夏”人口的增多,原来的“华夷之辨”的血缘标准逐渐被地缘标准替代,并最终形成了以文化水平高低为区分标准,从而使得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农耕社会与血缘观念相对淡薄的游牧社会之间的人为界限随之加强。在“华夷之辨”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民族交往的频繁,“华夷严防”逐渐被打破,“天下一家”观念在进一步形成。孔子以“礼”区分中国和四夷,并认为两者可以互相转换。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民族观,认为中国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修德,具有才能,都可以成为统治民族,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司马迁发挥了“华夷同源”“天下一统”的思想,《史记•五帝本纪》体现的华夷同宗同源的统一观念,对中华民族形成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华夷之辨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的清朝。 

    ——摘编自徐洁《论清前期“中国”认同与实践》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一词被广泛应用,更加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词不仅在中国学术界流行,中华民族自觉民族实体也被中国政治界、教育界、外国学者等认同,普遍运用其来强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人的特性。 
    1914年,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是一种不朽的民族灵魂。”诚然,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民主的新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实现民族交融、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随着中华民族意涵的正式确立,中华民族的构建为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拥有了真正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为中华民族奠定了真实、合理、永久的稳固共同体基础。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利益、共同的历史使命,也为中国的发展和抗击外来势力对中国的侵夺凝聚了强大的制衡力量。 

    ——摘编自王萍、杨敏《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认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民族认同的发展表现,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认同的新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 16、 如图为1990-2017年四大经济体合计GDP占全球GDP总量比例变化图,据图可知其变化(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加强
    C、巩固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有力推动了国际经济旧秩序变革
  • 17、 1929-1931年,苏联派出了1685名技术人员去西方国家进修。与此同时,苏联设立了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建立了工业技术教育培训制度,“一五”期间培养了30万受过中等教育和17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苏联以上举措旨在(  )
    A、建立领先世界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科学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
    C、完善技术人才培养的形成机制 D、保障工业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 18、 15、16世纪,欧洲市民阶层热衷于体育竞赛,一些国王和贵族都是当时著名的体育运动“拥趸”,亨利八世“是一个充满精力、活力四射的人,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在格外追求男子气概的时代赢得了高度的赞誉”。这一现象(  )
    A、延续了骑士阶层的社会风尚 B、凸显贵族与市民的平等意识
    C、根源于教会宣扬的道德观念 D、蕴含着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 19、 在罗马法早期人们订立契约时,必须由一人询问:“你与我立誓吗?”另一人则回答:“我立誓。”若无宣誓程序,则该契约无法律效力。这主要体现了古罗马法(  )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签约过程公开公正 C、注重保护个人权益 D、法律制度严密规范
  • 20、 依据巴比伦人的王权观,如果巴比伦的国王蔑视众神、实施暴政,最高神马尔杜克就会去寻找新国王的候选者。当亚历山大征服了巴比伦后,作为新晋的外国君主,他下令重建主神马尔杜克及诸神的神殿,并举行祭祀,敬献贡品。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表达对巴比伦传统礼仪的尊重 B、强化作为统治者的合法性
    C、树立敬神爱民的良好君主形象 D、营造集权统治的神秘氛围
上一页 798 799 800 801 8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