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
2、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
3、贾谊在上汉文帝《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 )A、实行“推恩令”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 C、削弱地方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
4、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
5、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
6、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代
1.1842年,美国人派克在广州建立了眼科医院。
2.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3.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边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化倾向。
5.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细化。
现代
6.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7.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到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8.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9.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
——据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等
-
8、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 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
9、 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成效。 -
10、以下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简表。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93
33671
2769
8.2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主要推动力量 C、政权更迭推动城市化 D、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
11、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
12、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 )A、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B、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 C、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 D、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
13、 欧洲国王与城市联盟发端于10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市民阶级的大力支持下,1202年,借口英王约翰不履行封臣义务,宣布剥夺他在法国的全部领地。据此判断,市民阶级( )A、拥护王权,反对城市自治 B、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力量 C、实力雄厚,享有特殊权利 D、已经成为执政的统治阶级
-
14、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的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7年,美国古书商购得一幅标有“文兰”的古地图,将其交给耶鲁大学。这张地图引起了耶鲁大学的重视。根据北欧英雄传说《冰岛人的萨迦》记载,1001年,莱夫·埃里克松率领维京船队从格陵兰岛起航,向西进发,几天后看到一个前所未闻的陆地,将其命名为“文兰”即“美酒之地”。1960年,探险家根据历史传说在北美发掘了当年维京人的住所证实了“文兰”存在的真实性。1965年,耶鲁大学对外公布了《文兰地图》及其研究成果.认为这是一幅大概可以追溯到1440年的古地图。
这幅《文兰地图》是手绘在羊皮纸上的,如果是真的,那它就是欧洲中世纪唯一出现了美洲的地图,说明不止北欧人,整个西欧主流社会在哥伦布航海之前就意识到北美洲的存在。
然而,该地图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争议之源。有人提出地图上格陵兰岛的形状相当准确,这在当时是没办法了解到的。1974年,化学分析师沃尔特·麦克龙研究地图所用墨水,发现其中含有微量锐钛矿成分,这种物质直到1920年才出现,因此这幅地图被宣布为伪造。但几位科学家对麦克龙的结论表示怀疑,有人认为锐钛矿在中世纪可能以副产品的形式出现过。耶鲁大学方面又宣称该地图是真实地图。2002年,人们利用放射性碳定年代法证明了绘制地图的羊皮纸诞生于1434年前后。但与此同时,激光探针光谱分析的结论反而支持了麦克龙的观点。2004年,历史学家、制图师柯尔斯滕·西弗根据墨水、羊皮纸来源等多种因素,判定该地图为现代伪造品。截至2009年,人们对该地图做了进一步研究,包括利用中世纪的方法生产出带有锐钛矿的墨水,结果没有证据证明该地图为伪造。
因此,争论一直存在,无论被证明是真或假,这张地图实际和持久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其真实性或欺诈性。
——摘编自博·里芬堡《皇家地理学会伟大的探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探究《文兰地图》出现的影响。(2)、根据材料,对《文兰地图》真伪的争论进行辨析并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辨析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年,傅斯年在《时代与曙光与危机》一文中说:“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的观点进行整体评析。(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部委下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扩权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办法》,强调政府各企业管理部门要在企业计划、产品销售、企业机构设置、减少企业额外负担等方面,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好的条件,把应该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使各项改革能够同步配套进行。
——摘编自武国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4卷》
材料二 1988年2月,《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指出:“深化企业改革方向,就是要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把资产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交给企业,强化企业在经营上的责任,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摘编自顾海良等《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第3卷》
材料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5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 -
19、1969年,北约组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应对环境污染等事务,联邦德国代表在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上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成为东西方谈判议程的起点,进而迅速达成协议,并采取措施“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人民”包括欧洲分界线上的任何一方。据此可知,联邦德国( )A、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外交重点 B、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卫功能 C、希冀以环保名义缓和冷战气氛 D、重视北约内部的协商功能
-
20、一战后,中立观念被集体安全思想所取代,倡议集体安全的国联在盟约中废除会员国的中立权。国联成立后所有欧洲中立国都加入了国联。1936年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1938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宣称中立,并表示“对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这表明( )A、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失效 B、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边缘化 C、国联委任统治制度面临瓦解 D、国联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