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淮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
    A、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 2、以朱元璋、朱棣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选择了“重治吏,恤安民,崇道统,尊理学”的治国方略;至明朝中叶,尊崇程朱理学的弊端已昭然若揭;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A、市民阶层的崛起 B、理学占统治地位 C、反对专制的社会思潮 D、商品经济的逐步繁荣
  • 3、宋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其中为“制其钱谷”而设置的机构是( )
    A、转运司 B、枢密院 C、提点刑狱司 D、三司
  • 4、图1、图2分别是唐代618-755年和756-907年两个阶段的进士籍贯分布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图1                                                       图2

    A、大运河的开凿导致了北方急剧衰落 B、经济发展增强了南方政治影响力 C、中国的文化中心已转移至江南地区 D、科举制对江南地区的歧视与打压
  • 5、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6、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表中史实体现了西汉政府( )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夏季,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朝的藩属国

    汉武帝时期

    元鼎四年,南越王赵兴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元鼎五年,汉武帝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元鼎六年,南越国灭亡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 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强化郡国并行政策
  • 7、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另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飞天形象的变化体现了( )
    A、儒家思想的影响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外来文化的消亡 D、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 8、《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
    A、顺时而变 B、效法古代 C、拘守现状 D、厉行法治
  • 9、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历漫长的文化演进过程。考古学者观察其间的变化,主要运用哪类发掘到的数据作为分期的标准( )
    A、人类使用的工具 B、发掘出的人类遗骸 C、遗址周边的环境 D、遗址中动植物残留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并予以要点化阐释。(要求:题目明确,阐述合理、适度。)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法国因粮食短缺引起的食物骚乱和农民反叛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19世纪30年代,法国政府设立农业促进会与示范农场总监等,支持农业竞赛,改良农业技术,传播农业知识。到19世纪中期,正常年份可以收获2.25亿公担谷物,比世纪初增长了50%。1861年,拿破仑三世废除浮动关税制,规定:用法国船只运输的进口谷物,关税减到每公担0.5法郎;用外国船只运输的,每公担则为1法郎。这使法国成为世界农业市场的一部分,外国的廉价农产品能快速运到国内需要的地方。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周立红《近代法国政府职能转变与谷物自由市场的建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日本战败前供应了日本粮食消费量的20%。数百万的日本人被遣返回国,无疑使日本的粮食供应更捉襟见肘。仅靠定量供应的一点粮食无法维持民众的最低生活需求,这一时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加重了日本国内的饥荒。在占领初期,美国政府声明,日本目前的困境是其本身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盟国将不承担治理的责任。美国占领当局认为,粮食问题是实现日本民主化、非军事化和经济复苏的关键。美国人的最终目标是降低美国的占领成本,减轻美国纳税人的负担。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重新评估了对日政策,开始了对日本的粮食援助。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30—60年代,法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结合“二十八年浴血奋斗”的历史,以政权建设为例,阐释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 13、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 14、山东西南部的济宁是明清时运河沿岸的中心城市,四方“莫不以此为百货转运起点;工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及粮运改道,河道废弛,津浦(铁路)通车”,济宁“顿见停滞,不复如昔”,由直隶州降为济宁县,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层次体系中迅速向边缘位置滑落。导致济宁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产业结构的变迁 B、海外贸易新格局形成 C、政治中心职能的丧失 D、新式交通方式的出现
  • 15、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

    《周礼·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左传·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承马》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 1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 17、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 18、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 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 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
  • 19、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 诗①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导致诗②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3)、诗③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 20、材料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险,安全抵达云南昆明。时滇军反袁情绪十分热烈,中下级军官已开过三次秘密会议,酝酿武装讨袁。原国民党骨干分子李烈钧、程潜、熊克武等亦先后来滇,共同策划反袁战争。12月21、22日,在蔡锷、唐继尧的主持下,又联合召开了第四、五次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2月25日,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在护国军的沉重打击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袁世凯被迫于次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蔡锷与唐继尧等立即发出通电,不仅不承认袁世凯仍为总统,而且要求对袁进行审判。这时,全国各地反袁斗争形势继续高涨,袁党内部也日益分崩离析。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声中,忧病身亡。以反袁称帝为宗旨的护国战争随之胜利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锷发起护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蔡锷组织的护国行动。
上一页 795 796 797 798 799 下一页 跳转